词条 | 脊柱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脊柱jizhu人和脊椎动物躯干的中轴骨骼。它支持头颅、并参与构成胸腔、腹腔和盆腔。具有支持和保护功能。人的脊椎由33块形状不规则的脊椎骨组成,按所在位置不同分成颈椎、胸椎、腰椎、骶椎和尾椎。颈椎7块,胸椎12块,腰椎5块,骶椎5块愈合成1块骶骨,尾椎4块愈合成1块尾骨,实际脊柱有26块骨。脊柱从侧面看,有4个生理弯曲,它使人的重心大致落在人体的中轴线上,从而保持直立时的平衡,减轻震荡,有利于劳动和负重。如果出现畸形,如脊柱侧弯、驼背、鸡胸等,将不同程度影响运动功能,还会使呼吸运动发生障碍。 脊柱jizhu位于身体背部的一串骨骼,(见下页图)由24块椎骨、1块骶骨和1块尾骨组成。分颈、胸、腰和骶尾四个部分:颈部由7块颈椎组成;胸部由12块胸椎组成; 腰部由5块腰椎组成;骶尾部由骶骨和尾骨组成。脊柱是人体躯干的支架,上承头颅,下与髋骨相连。在脊柱的中间有一管道,称椎管,里面容纳脊髓。每块脊椎骨的椎体有椎间盘像“垫子”一样起着增加弹性和缓冲震荡的作用。脊柱可作多方向的运动:前屈达90°,后伸到30°,侧屈达20°~30°,侧旋达45°,腰部的活动范围更大。正常人的脊柱从侧面看有四个明显的生理弯曲,即颈曲、胸曲、腰曲、骶曲。颈曲、腰曲凸向前,胸曲、骶曲凸向后,这样可增大胸腔和盆腔的容积,并使人体重心后移,有利于保持直立。这样的弯曲形似弹簧,可缓冲从脚下传来的对脑的震荡和冲击,并使脊柱更富于弹性,充分发挥其支撑、承重、运动等功能。 脊柱及其活动范围 脊柱Jizhu由椎骨、骶骨、尾骨以及连接它们的椎间盘、关节、韧带所构成的一条长柱形结构,其长度相当于本人身高的40%左右。由于椎间盘具有缓冲作用,其厚度与受压情况有关,因此人的身长在一昼夜间是变化的,即早上最长,晚上最短,约相差2—3厘米。 脊柱Ji zhu位于背部中央,构成人体的中轴,具有支持身体,保护脊髓和内脏的作用,还能做一定的运动。成人的脊柱由26块椎骨组成(颈椎7块,胸椎12块,腰椎5块,骶骨和尾骨各一块)。每块椎骨都是由前方的椎体和后方的椎弓构成,椎体与椎弓围成椎孔,所有椎骨的椎孔延续成椎管,其内容纳脊髓。相邻椎骨之间借椎间盘连接,它由软骨构成,具有弹性垫的作用。 1.椎体 2.椎弓 3.椎孔 4.棘突 椎骨的结构(胸椎) 从整体上看,脊柱的上端承托颅骨;12块胸椎借肋骨与胸骨相连构成胸廓,保护胸腔脏器,参与呼吸运动;骶骨、尾骨和髋骨共同围成骨盆,保护盆腔器官。脊柱正面观:自上而下,椎体逐渐加大;侧面观:呈“S”形,有颈、胸、腰、胝四个生理弯曲。这是人类直立姿势所特有的特征,它不是生来就有的,是随着小儿抬头,坐立与走路等行为过程逐渐形成的。其中颈、腰曲向前,胸、骶曲向后,类似弹簧功能,缓冲走路、跳跃时对脑的冲击和震荡;同时增大了胸腔和盆腔的容积,并使重心后移,利于直立。在整个儿童期,脊柱都未发育成熟定形、因此应注意合理营养,预防疾病,养成良好的坐立行姿势,防止脊柱侧曲、驼背。 1.颈椎 2.胸椎 3.椎间盘 4.腰椎 5.骶骨 6.尾骨7.棘突 8.颈曲 9.胸曲 10.腰曲 11.骶曲 人体脊柱a、正面观b、侧面观 脊柱clumna vertebralis脊椎动物的中轴骨骼之一。位于身体背中线上,由若干形态不规则的脊柱骨、前后相互关节和韧带相互连接而成。具支持身体、保护脊髓和内脏器官的作用。圆口类不具脊柱。其他种类分化程度亦不同。低等种类如鱼,可分为躯干椎和尾椎两部分。在陆生脊椎动物一般区分为:颈椎、胸椎、腰椎、荐椎和尾椎5部分。一个典型的脊椎骨可包括下列5部分:椎体、髓弓、髓棘、脉弓、脉棘。髓弓和脉弓分别包绕脊髓和尾部血管;前后脊椎骨以椎体相关节。根据椎体前后关节面的形态把脊椎骨分为5类: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