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腊日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腊日古代腊祭之日。《史记·秦本纪》:“十二年,初腊。” 《正义》: “十二月腊日也。秦惠文王始效中国为之,故云初腊。猎禽兽以岁终祭先祖,因立此日也。” 《风俗通义》云: “《礼传》: ‘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蜡,汉改为腊’ 。”许慎《说文》: “腊,冬至后三戌,腊祭百神。”与前说有异。据《荆楚岁时记》,在十二月八日。《玉烛宝典》又有一说: “腊者祭先祖,蜡者报百神,同日异祭也”。腊日或其前一日击鼓驱疫,故又有腊鼓之名。 腊日中国传统节名 亦叫“腊八”。时间在农历十二月初八。腊日渊源甚早,周代夏历十二月,有猎禽兽以祭先祖的风习,叫做 “蜡”,并有 “大蜡”仪式,喜庆丰收和预祝来年五谷丰登。自秦代始,把农历十二月称作 “腊月”,于是十二月初八就叫 “腊八” 了。腊日的主要节仪是吃 “腊八粥”(亦称腊八饭)。这是受佛教煮粥敬佛的影响所致。宋代吴自牧《梦梁录》记载: 十二月 “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等寺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到明代,腊八粥已是皇帝赏赐朝中大臣的节令佳食。清代,“腊八粥” 更盛行宫廷,连皇帝、皇后也煮腊八粥,雍正三年 (1725) 清世宗将北京安定门内国子监以东的府邸改为雍和宫,每逢腊日,先于宫内万福阁等处大锅煮腊八粥,并请喇嘛僧人诵经,然后把粥分赐王公大臣。腊八粥又叫 “七宝粥”、“五味粥”,最早只是用红小豆来煮,后来逐渐变化。《武林旧事》 中说: “用胡桃、松子、乳蕈、柿栗之类作粥,谓之 ‘腊八粥’。”而《燕京岁时记》中发展为: “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 现代的腊八粥更是用料繁多,而且讲究营养。 腊日旧时腊祭的日子。周代有腊、蜡两种祭祀,腊祭祖先,蜡祭百神。秦、汉合称为腊。汉代以冬至后第三个戊日为腊日。《说文·肉部》:“腊,冬至后三戊,腊祭百神。”后来定为十二月初八日。《荆楚岁时记》:“十二月八日为腊日。” 腊日祭神风俗。李氏朝鲜太祖将中国汉代的冬至后第三个戍日为腊日的习惯改为冬至后第三个未日。相传,此日的麻雀肉香味鲜,孩子们吃了能防病,故这一天夜晚,都在捉麻雀。此日的雪,能防虫害,故人们将此日雪存在缸里,用雪水腌菜,或将其喷洒在书皮和衣服上,以防蛀虫。 腊日古代举行年终腊祭之日。各代具体日期不一。《初学记》:“汉以戌日为腊, 魏以辰, 晋以丑。”《魏台访议》: “王者各以其行衰日为腊。汉火德,火衰于戌,故以戌日为腊;魏土德王,土衰辰,故以辰为腊;晋金德,金衰于丑, 故以丑为腊。”谢承 《后汉书》:“沛国陈咸,为廷尉监。王莽篡位,还家, 杜门不出。莽改易汉法令及腊日。咸常言:我先祖何知王氏腊乎?”可见古人对腊日之重视。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