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艾虎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艾虎àihǔ相传农历五月是毒月,东汉天师道创始人张天师以菖蒲为剑、艾叶为虎驱除瘟疫虫毒。因此端午节,用艾叶做成虎形,或剪彩绸做成虎形,上面粘贴上艾叶。妇女及小儿戴在头上或佩在身上,有辟邪祛毒之功效。后世也有以金玉雕凿而成者。六朝以后较为流行,在宋词中频繁出现。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今人以艾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粘艾叶以戴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二:“靖康初,京师织帛及妇人首饰衣服,皆备四时,如节物则春幡、灯毬、竞渡、艾虎、云月之类。”王诜《失调名》:“偷闲结个艾虎儿,要插在秋蝉鬓畔。”章碣《端午帖子词》:“玉燕钗头艾虎轻。”史浩《卜算子》词:“艾虎青丝鬓。”赵长卿《减字木兰花》:“来戴钗头艾虎儿。”刘克庄《贺新郎·端午》词:“儿女纷纷夸结束,新样钗符艾虎。”韩淲《重午》诗:“鬓花臂丝盘艾虎,佳人竞云作重午。”元贾仲名《金安寿》第三折:“叠冰山素羽青奴,翦彩仙人悬艾虎。”明彭大翼《山堂肆考·宫集》卷一一:“端午以艾为虎形,或翦彩为虎,粘艾叶以戴之。”明无名氏《天水冰山录》记严嵩被籍没的衣物中,有“金厢天师骑艾虎首饰一副。计十一件,共重一十四两七钱四分”。清张大纯《姑苏采风类记》:“午日,儿女彩索缠臂,又簪艾虎、钗符、健人等,饮雄黄昌蒲酒。”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每至端阳,闺阁中之巧者,用绫罗制成小虎……以彩线穿之,悬于钗头,或系于小儿之背。古诗云:‘玉燕钗头艾虎轻。’即此意也。” 艾虎european polecatMustela eversmanni L.,又称艾鼬。哺乳纲,食肉目,鼬科。体细长,比黄鼬稍大,但尾较短而细。体长30~46 cm,尾长7~17 cm。颈较长,四肢短。雄比雌大。体背部呈淡棕色;喉、胸、四肢及尾梢为黑褐色。多栖息于开阔的山地和草原。洞居,行动敏捷。性凶猛残暴,黄昏及夜间活动。主要捕食鼠类、兔、旱獭等,亦食鸟、鸟卵及鱼、蛙等。2~3月间发情,妊娠期约2个月,每产8~10仔。分布于欧洲、亚洲和非洲。中国产于西藏及长江以北,往北数量增多。能大量捕杀鼠类,对农牧业有益。毛皮也很名贵。 艾虎ɑihu亦叫地狗、两头乌。境内各地均有分布。栖息于山坡、草地、林缘、山谷灌丛及村庄附近,主要以鼠类为食,对农、林、牧业生产有较大益处。皮毛稀疏,绒毛丰厚,板皮柔韧细软。其针毛光泽好,耐磨而富有弹性。经济价值较高,人工饲养前景广阔。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