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湛若水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湛若水1466—1560

明代学者。字元明,号甘泉,增城(今属广东)人。弘治18年(1505)中进士。官至南京礼、吏、兵三部尚书。早年师事陈献章,故“平生足迹所至,必建书院以祀”,从游者甚众。与王守仁同时讲学,王主“致良知”,湛主“随处体认天理”,故各立门户。为甘泉学派创始人。著作有《湛甘泉集》。主张“心无所不包”,“心也者,包乎天地万物之外,而贯夫天地万物之中者也,中外非二也”(《心性图说》)。认为自己与王守仁之学的区别在于“吾之所谓心者,体万物而不遗者也,故无内外。阳明之所谓心者,指腔子里面而为言者也,故以吾之说为外”(《论学书·答杨少默》)。在他看来,人的心、性、情都与天地万物相沟通,天理“皆发见于日用事物之间,流行不息”(《论学书·寄王纯甫》)。仁义礼智等道德规范是在一定心理现象的基础上产生的,“恻隐、善恶、辞让、是非萌焉,仁义礼智自此焉始分矣”(《心性图说》)。他虽然认为天理道德乃人心所固有,“非由外铄,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语录》),但又认为,由于习心所蔽,也会昏蒙不明,因此,需要通过“戒慎慎独”进行涵养。认为道德修养“惟立志,煎销习心,体认天理,之三言者,最为切要,然亦只是一事”(《语录》)。在这三者之中,又以立志即确立道德信念最为根本,“志如草木之根,具有生意也。体认天理如培灌此根,煎销习心为去草以护此根”(同上)。主张随处体认天理,“所谓随处云者,随心随意随身随家随国随天下,盖随其所寂所感时耳”(《答阳明三都宪论格物》)。他还主张知行并进,把体认天理与躬行践履结合起来,重视通过日常生活进行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故其有“士子来学者”,总是“先令习礼,然后听讲”(《明儒学案·甘泉学案一》)。湛若水生前名望很高,其伦理思想也影响颇广。

湛若水1466—1560

明代哲学家。字元明,号甘泉。广东增城人。官至南京礼、吏、兵三部尚书。少师事陈献章,后与王守仁同时讲学,分立门户。认为 “心无所不包”、“包乎天地万物之外,而贯夫天地万物之中者也”( 《心性图说》)。自认与王氏心学的区别是: “吾之所谓心者,体万物而不遗者也,故无内外。阳明之所谓心者,指腔子里而为言者也,故以吾之说为外。” (《论学书·答杨少默》)针对王守仁“致良知”说,提出 “随处体认天理”,认为“所谓天理者,体认于心,即心学也,有事无事,原是此心,无事时万物一体,有事时物各付物,皆是天理充塞流行” (《语录》)。反对“知先行后”说,主张“体认兼知行”,称: “随处体认天理而涵养之,则知行并进矣。”(《论学书·答顾箬溪》) 曾两登南岳,讲学湖南,嘉靖二十三年 (1544) 以78岁高龄应蒋信之邀首登南岳,创建白沙、甘泉二书院,与衡士讲学其中; 13年后,年届90,再游衡湘,泊舟石鼓书院,题诗讲堂壁间以勉励诸生。湛学在湖南的传播甚广,影响甚大,与王学可谓平分秋色。王湛之学使湖湘文化的发展获得了较大的学术生命力。著作有《湛甘泉集》。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5:5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