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芙蓉楼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芙蓉楼

戏曲。清张衢撰。二卷五十出。衢字越西,号晴斋,又号病痱道人,浙江萧山人。工书画,诗辞古文,宗法晋魏。尝客都中,填南北曲有名,京师鞠部争演之。寿逾八十。有《贤贤堂诗文集》、《信芳录》等。此剧成书于咸丰间,演余安君与文妩娘、马妙娘事。剧中妩娘擅绘事,妙娘解诗文,皆惑于余之才貌,自动追求。情节排场,尚属新颖。徐沁亦有同名传奇,谱杜弱兰、李倩华事,与此不同。有咸丰间刊本。

芙蓉楼

位于㵲水与沅水汇合处,为纪念唐诗人王昌龄而建。王昌龄(698—757),开元进士,曾被贬为龙标(今黔阳)县尉。李白闻讯即寄诗慰王。王昌龄有传世名篇《芙蓉楼送辛渐》,但该诗所写芙蓉楼在江苏镇江。他在黔阳作《送魏二》诗,有“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之句,送客地原名临江楼,此楼毁于明代。清乾隆四十年(1775),知县叶梦麟于黔阳城东筑亭,取名芙蓉亭,旋圮。嘉庆二十年(1815),知县曾钰于城西香炉岩另建芙蓉楼,并撰碑记云:“其地背郭临江,依林踞阜,轩然呈露,洵胜境也。正者为楼,高者为亭,拱而翼者为廊,缀其旁者为室。缭以长垣,固以石阑。层磴穿云,飞甍插汉。登眺则群山拱翠,俯视则万木交阴。㵲水自北,来环其下,澄潭委波,惊涛涌雪,帆樯出没,洲渚萦洄,为一邑之巨观。”道光十九年(1839),知县龙光甸又行扩建,主楼龛厅祀王昌龄,龛左右刻王昌龄宦楚诗,东侧摹刻米芾《西山书院碑记》,西侧摹刻颜真卿《麻姑仙坛记》,主楼周围建芙蓉池、半月亭、揽翠亭、玉壶亭。清同治《黔阳县志》称此楼为“楚南上游第一胜迹”。

芙蓉楼

座落在黔阳沅水、 𣲘水交汇处的黔城镇,为纪念唐代诗人王昌龄而建,系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传,唐天宝七年(748年),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即今黔阳县)尉后,曾建芙蓉楼,为饮酒赋诗、宴宾送客之地。因年久失修,旧址荒芜。清嘉庆二十年(1815),当地为纪念这位著名诗人,在城西香炉岩辟地作园,依名修建芙蓉楼。现建筑为清道光十九年(1839)重修。芙蓉楼有“楚南上游第一胜迹”之誉。主楼背廊临江,纯木结构,正面三间,重檐歇山顶。二层有明轩可供远眺。周围有冰心玉壶亭、耸翠楼、半月亭等古迹,与自然的山石、江水、林木巧成布局,构成了“登眺则群山拱翠,俯视则万木交阴,沅水自北来环其下”的壮丽景象。芙蓉楼侧坚立80多块历代题诗作赋的镌刻、碑石,其中有《王昌龄宦楚诗》十五首,以及颜真卿、岳飞、米芾等人的手迹。四周竹木相错,绿荫如盖,奇草生芳,环境十分清幽。

芙蓉楼

位于洪江市黔城镇西门外香炉岩。为纪念唐代诗人王昌龄(字少伯,世称王江宁或王龙标) 而建,被誉为“楚南第一胜迹”。原名临江楼。后因年久失修,楼圮废。清乾隆四十年 (1775),县令叶梦麟建芙蓉亭于东门外。嘉庆二十年(1815)知县曾钰以其低洼地隘,无山水林木之美,遂迁建今址。道光十九年 (1839) 增其旧制,逐步形成建筑群。以芙蓉池为中心,有大门、芙蓉楼、凌波榭、半月亭、玉壶亭、三角亭、耸翠楼、碑廊等,占地面积91000平方米。1959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984年维修。 芙蓉楼居清水江、㵲水相汇处, 地势起伏,远眺群山叠翠,楼下怪石林立,悬崖陡峭,林木葱郁,环境清幽。建筑依山势地形自由布局,处理巧妙得体。大门称“龙标胜迹”坊。青砖结构牌坊门,高7.5米,宽5.8米,厚0.38米。中开拱门,四根冲天柱,上置葫芦宝瓶。坊顶正中塑一指南针。牌坊外为两堵石墙。其造型反映出西方建筑的影响。主坊和石墙两端有水墨画8幅、泥塑15幅,取材多样,构思巧妙,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是芙蓉楼装饰艺术的一大特色。主楼芙蓉楼为二层楼阁,全木结构,高9.5米,面阔三间,宽12.8米,进深一间,计8米。通柱,抬梁式构架。40根柱子分三圈布置。最外一圈16根,是下层檐的支柱; 中间一圈16根,是上层檐的支柱; 内圈8根,是四缝梁架及屋面重量的主要承重支柱。重檐歇山顶,翼角起翘甚高,屋脊翼角等处雕饰龙凤,檐下做卷棚。上下围廊,可供登临远跳。无彩画,色调庄重典雅。楼阁上下均三面开门,共48扇。门窗木雕人物、山水、禽兽,制作精美、严谨。主楼之后为半月亭,高3.5米,宽15.6米,进深3.2米,共12柱,分两排略成弧形。楼亭之间有 “芙蓉池”,为一天然石池,略呈圆形,深2米,池壁青石砌嵌,池中突起天然巨石。沿半月亭攀登数步有玉壶亭 (圆亭),高6.5米,宽3.8米,进深4.2米,六角重檐攒尖顶,翼角起翘颇高,檐下做卷棚。耸翠楼又名伴楼,二层,高10米,进深8米,单檐歇山顶,梁柱饰龙云浮雕木刻。楼后有碑廊,陈列着古代名人书法碑刻80余方。大门前尚有送客亭,为一六角攒尖单檐亭,建于临水悬崖之上,亭崖边巨石峥嵘,江水绕于足下。


芙蓉楼

位于洪江市黔城镇西门外香炉岩,居清水江、 㵲水相汇处。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国家2A级旅游区(点)。原名临江楼。唐天宝七年 (748),诗人王昌龄 (字少伯,世称王江宁或王龙标) 被贬为龙标 (今洪江西)尉,在这里生活了七年。传说常登此楼宴宾送客,并在楼前江边栽植众多芙蓉树。后因年久失修,楼圮废。清乾隆四十年 (1775),县令叶梦麟在东门外筑芙蓉亭,以示纪念。嘉庆二十年 (1815) 知县曾钰于旧址重建楼阁。道光十九年(1839) 增其旧制,逐步形成建筑群。1984年维修。主要景点有龙标门、芙蓉楼、千年古柏、芙蓉池、仙人洞、半月亭、圆亭、凌波榭、五子登科树、三角亭、乡贤寺、耸翠楼、碑廊、送客亭等,占地面积91000平方米。园内古木参天,绿树成荫。江岸有剑劈石、钟岩、鼓岩、香炉岩等,奇异玲珑。牌坊大门书 “龙标胜迹” 四字,上泥塑 “王少伯送客图”。芙蓉楼为二层楼阁,背廊临江,面阔三间,进深一间,纯木结构,通柱,抬梁式构架,重檐歇山顶,建筑面积600平方米。二楼有明轩可供远眺。檐下悬“芙蓉楼”三字匾额。门联镌: “楼上题诗石壁尚留名士迹; 江头送客冰壶如见故人心。”楼内存三绝树根雕、藏金碑、湘西第一古钟、完整人骨化石等,被视为镇楼之宝。圆亭又名冰心玉壶亭,内存王昌龄名句 “一片冰心在玉壶”合篆壶形石刻,为清道光二十一年 (1841) 龙启瑞书。碑廊始建于道光十九年,长42米,内置石刻浮雕80余方,其中有王昌龄《宦楚》诗32首和颜真卿、米芾、苏轼、岳飞、黄庭坚、赵孟頫、黄本骥、陈梅仙、邱开来、王继贤等人手迹。楼亭与周围自然山石、江水巧妙配合,古木翠竹相错,百花丛中芙蓉独艳,构成“登眺则群山拱翠, 俯视则万木交阴, 㵲水自北来环其下” 的壮丽景象,誉称“楚南上游第一胜迹”。“龙标耸翠”居旧黔阳八景之首。现已辟为公园。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0/19 6:5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