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加哥学派实用主义的重要派别。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于美国芝加哥大学,主要研究社会和道德问题。代表人物有约翰·杜威和米德(George Herbert Mead ,1863—1931),前者提出了工具主义理论,后者致力于社会行为主义的研究。
芝加哥学派美国社会学学派。形成于20世纪初。以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为中心,以芝加哥城为研究基地,以描述性研究为主,注重城市区位、人文生态及社会问题的研究,对建立和发展西方城市社会学及调查研究方法有重要作用。主要代表是托马斯(W.I.Thomas,1863—1947)、派克(R.E.Park,1864—1944)、沃思等。 芝加哥学派芝加哥学派又称 “货币学派” 或 “货币主义”。当代西方与凯恩斯主义相抗衡的,用现代货币数量论作为理论基础,以制止通货膨胀和反对国家干预为主攻目标的一个经济自由主义流派。 该学派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从60年代起,特别是70年代以来广为流传,影响越来越大,是现代凯恩斯主义的最有力的挑战者。其主要代表人物有: 弗里德曼、莱德勒、帕金、沃尔特。因其领袖人物弗里德曼是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学教授,故名。 芝加哥学派是以现代货币数量论为基本理论的。其主要观点有: ❶货币需求和通货膨胀理论。他们认为国民经济对货币的需求量是一个稳定的函数,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既影响物价水平,也影响商品和劳务的总量或国民收入量的变动,从而影响整个经济的运行。据此,他们认为,通货膨胀是一种纯粹的货币现象。即是说,如果货币量的增长快于产量的增加,就会发生通货膨胀,如果政府开支是通过印发货币或银行信贷取得的,并且导致货币增长率超过了产量增长率,那么,政府的财政政策就是通货膨胀政策。只要限制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使它和国民经济中产量的增长相适应,就不会发生通货膨胀。 ❷自然失业率。该学派认为,经济中的失业率与实际工资率是联系在一起的,在任何时候,经济中都存在着使劳工供给与劳工的需求处于均衡状态的实际工资率水平的失业率,即 “自然失业率”,它无可避免,常与通货膨胀同时并存。由于自然失业率的存在,凯恩斯主义以充分就业为目标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不仅无法消除失业,只能因增加货币供应量引起通货膨胀。 ❸政策主张。芝加哥学派的政策的基调是自由放任,竭力主张减少国家干预,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他们提出的主要政策有排除利息率、信贷流量、自由准备金等因素,而以一定的货币存量作为惟一支配因素的所谓 “简单规划” 的货币政策; 有实行对工资、物价的冻结、管制政策的 “收入指数化” 方案; 有在国际货币市场、各国货币之间的比值不作统一固定不变的规定,允许其根据各国币值的变化而自由浮动的浮动汇率制度和政府规定出某一收入指标为最低收入保障数额的负所得税方案。 芝加哥学派颠倒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之间的因果关系,片面根据纸币流通的特点来概述货币的流通,并进而认为货币数量是决定经济运行的惟一因素是错误的。所谓 “自然失业率” 也歪曲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相对过剩人口存在的原因。虽然它的某些理论和政策主张较为符合资本主义经济的实际情况,对东西方国家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终究不能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