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苕溪渔隐丛话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苕溪渔隐丛话诗话集。 南宋人胡仔(1095?—1170)撰。前集六十卷,后集四十卷。仔字元任,徽州绩溪(今属安徽)人。其父舜陟,字汝明,号三山老人,官至徽猷阁侍制、广西经略。仔以荫恩授迪功郎,官至常州晋陵知县。休官后退居吴兴苕溪,故以名书。此编前集成于绍兴十八年(1148),后集成于乾道三年(1167)。系继阮阅《诗话总龟》而作。《总龟》成书之时,新党执政,查禁旧党文章,故阮氏不收旧党诗论。胡仔补其不足。 《四库总目提要》谓“二书相辅而行,北宋以前之诗话,大抵略备矣。”阮书以内容性质分类立目,体例较烦琐,以人为主,以时序先后为序,附录有关琐闻轶句。 对所辑录资料严格选择, 附有案语。 推崇李(白)、杜(甫)、苏(轼)、黄(庭坚)四家。尤致意于杜、苏两家。作者提倡创新,反对因袭,对前人作品之得失,分析、评论具体、切实,对诗歌鉴赏极有指导意义。唯轻视诗歌语言的通俗性,贬斥白居易,且辑录一些诗谶之类材料,可见作者之迂腐。有海盐杨传启依宋本重刊本,绩溪胡氏耘经楼仿宋刻本,《海山仙馆》本,《四部备要》本,一九六二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校点本。 苕溪渔隐丛话诗话集。一百卷。南宋胡仔撰。胡仔(生卒年不详),字元任,号苕溪渔隐。徽州绩溪(今属安徽)人。父胡舜陟著有《三山老人语录》,《苕溪渔隐丛话》(以下简称《丛话》)多加称引。胡仔以父荫入仕。曾任常州晋陵知县。约在绍兴十五年(1145)退隐吴兴苕溪。后复出,绍兴三十二年(1162)官闽中漕幕,于乾道初再次归隐苕溪。一生蹭蹬仕途,著书自娱,以终天年。《丛话》共五十余万字。前集六十卷成于高宗绍兴十八年(1148),后集四十卷成于孝宗乾道三年(1167)。《四库总目提要》称其书继阮阅《诗话总龟》(以后简称《总龟》)而作,“二书相辅而行,北宋以前之诗话大抵略备”。所言大致不差。 苕溪渔隐丛话诗话集。南宋胡仔(号苕溪渔隐)编撰。一百卷,分两集,前集六十卷,后集四十卷。所评对象,上起国风,下至南宋初,以人为纲,按年代排列,共列作者100多人,眉目清楚,体例谨严。资料搜采广泛,又抉择精详;也很注重理论阐述。今有196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校勘排印本。 苕溪渔隐丛话一百卷。宋胡仔(约1147年前后在世)撰。胡仔,字元任,安徽绩溪人。以荫授迪功郎,两浙转运司干办公事,知晋陵县。后卜居湖州,号苕溪渔隐。是书为继阮阅《诗话总龟》而作。阮阅《诗话总龟》取材芜杂,体例亦欠精审,颇类小说,为学林病垢,湮而不传。是书分前后集。前集六十卷,后集四十卷。取材谨严,论文考义居多,其以作者先后为序,体例明晰。琐闻佚句等居后,附辨证之语,足资参订。《诗话总龟》不载元祐诸公,如苏轼、黄庭坚。胡仔特增纂录入,论诗上起国风,经汉魏六朝而止于南渡,于各家诗话多有取舍,间断以考语,允当精审。胡仔固不甚工于诗,然论诗则别具手眼,“丛话”流传不废,原因皆在此。是书有宋刊本、重刊宋本、海山仙馆刊本、淡生堂余苑本、元翠楼精舍刊本、清刊本、清钞本、《四库全书》本、人民文学出版社标点本等。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