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荀慧生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240 荀慧生1899—1968京剧演员、“四大名旦”之一。艺名白牡丹,别号“小留香馆主”,河北东光县人。幼入“三乐”科班学河北梆子花旦,19岁改演京剧,拜王瑶卿、侯俊山、陈德霖为师。从20年代起即致力于京剧艺术革新的探索,早年以演青衣、花旦戏为主,常演剧目有《玉堂春》、《审头刺汤》、《小放牛》、《坐楼杀惜》等。后来以演花衫戏为主,编演了 《红娘》、《钗头凤》、《红楼二尤》、《金玉奴》、《勘玉钏》等得意之作。善于扮演巾帼英雄和风尘侠女,如《荀灌娘》、《十三妹》等。在艺术上将昆曲、梆子、汉剧、川剧表演之长融汇于京剧中,创制新腔,到30年代逐渐创造了以柔媚委婉、圆润优美为特征的“荀派”艺术。其表演既运用程式又不囿于程式,有所突破发挥,既有高度的艺术技巧,又富于浓郁的生活气息。新中国成立后,热心于戏曲改革,先后修改《红娘》、《钗头凤》等戏。1952年,获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颁发的奖状。担任北京市戏曲研究所所长、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院长。有《荀慧生演剧散论》、《荀慧生演出剧本选集》、《荀慧生舞台艺术》行世。传人除儿子令香、女儿令莱外,还有许翰英、李玉茹、吴素秋、赵燕侠、童芷苓、宋长荣等。 荀慧生1900—1968京剧演员。名词,字秉彝,号留香,艺名白牡丹,直隶(今河北)东光人。幼年在义顺和梆子班学艺,19岁改演京剧。工花旦、闺门旦。功底深厚,吸收梆子旦脚艺术之长,对京剧的传统技法有所发展,形成风格新颖的“荀派”艺术。擅演天真、活泼、温柔的少女脚色。 荀慧生荀慧生 (1900—1968),著名京剧艺术表演家,京剧四大名旦之一。原名秉超,号留香,曾用艺名白牡丹。河北东光县人。从小家境贫寒,被卖身学艺。幼年习河北梆子花旦。后拜王瑶卿等为师改习京剧。1918年加入喜剧群社。1919年入永胜社。19岁后专演京剧。曾先后与梅兰芳、杨小楼、余叔岩、周信芳等合作。1927年后自组庆生、春生、苗香等班社。建国后曾任中国剧协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戏曲研究所所长。善于塑造天真烂漫、性情温柔的妇女形象。在艺术实践中,他大胆革新和创造,总结和发展了王瑶卿先生的实践经验,熔青衣、花旦、闺门旦、刀马旦表演于一炉,又根据需要吸收了小生、武生及其他行当的表演技巧,甚至将外国的舞蹈步法融汇于他的表演艺术中,同时在唱腔、身段、服装、化装上又进行了切合自身条件的大胆尝试和革新,逐渐形成了长于表演、长于刻画人物、声情并茂、别具一格的 “荀派” 艺术。代表剧目有 《红娘》、《金玉奴》 等。著有 《荀慧生演剧散论》、《荀慧生演出剧本选集》、《荀慧生艺事日记》 等。 荀慧生荀慧生(1900—1968),著名京剧艺术表演家,京剧四大名旦之一。原名秉超,号留香,曾用艺名白牡丹。河北东光县人。从小家境贫寒,被卖身学艺。幼年习河北梆子花旦。后拜王瑶卿等为师改习京剧。1918年加入喜剧群社。1919年入永胜社。19岁后专演京剧。曾先后与梅兰芳、杨小楼、余叔岩、周信芳等合作。1927年后自组庆生、春生、苗香等班社。建国后曾任中国剧协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戏曲研究所所长。善于塑造天真烂漫、性情温柔的妇女形象。在艺术实践中,他大胆革新和创造,总结和发展了王瑶卿先生的实践经验,熔青衣、花旦、闺门旦、刀马旦表演于一炉,又根据需要吸收了小生、武生及其他行当的表演技巧,甚至将外国的舞蹈步法融会于他的表演艺术中,同时在唱腔、身段、服装、化妆上又进行了切合自身条件的大胆尝试和革新,逐渐形成了长于表演、长于刻画人物、声情并茂、别具一格的“荀派”艺术。代表剧目有《红娘》、《金玉奴》等。著有《荀慧生演剧散论》、《荀慧生演出剧本选集》、《荀慧生艺事日记》等。 荀慧生京剧表演艺术家,“四大名旦”之一。1900年1月5日生,1968年12月26日去世。河北人。幼年随庞启发学梆子花旦,1915年出科,入“群益社”演出。19岁改演京剧。吸收梆子唱腔、唱法和表演艺术,对京剧传统技法有所发展,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世称“荀派”。擅演天真、活泼、热情的少女角色。代表剧目有《大英杰烈》、《红楼二尤》、《红娘》、《金玉奴》、《霍小玉》、《杜十娘》等。曾任中国戏剧家协会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市戏曲研究所所长、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院长。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