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荆轲刺秦王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荆轲刺秦王荆轲,卫国人,好读书击剑。公元前228年,秦兵临易水,将要向燕国进攻。燕太子丹对游历到燕的荆轲说: 如果派勇武之士到秦国,以厚利诱惑秦王,待秦王接见时胁迫其返还侵占各诸侯的领土,就太好了。即使做不到这一点,也可以刺杀秦王。荆轲接受太子丹的重托,私见从秦逃亡到燕的将军樊於期 (一说即桓), 告之刺杀秦王的计划。樊於期为成就荆轲救燕壮举,慨然献头。荆轲带着樊於期的头和燕国督亢 (今河北涿州、易县、固安一带) 地图,以请求 “举国为内臣”为名,朝见秦王。行至易水时,荆轲挚友高渐离击筑 (一种弦乐器) 为其壮行,荆轲歌曰: “风箫箫其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歌罢,慷慨而入不测之强秦。前227年,荆轲来到秦国都城咸阳,以重金买通秦王宠臣,才使秦王在咸阳宫接见。荆轲手捧樊於期头颅,其副手燕国十二岁的勇士秦舞阳手捧地图来到秦王面前。献头后,荆轲献图,秦王展开地图,“图穷而匕首见”,荆轲左手抓住秦王衣袖,右手抓住匕首刺向秦王。秦王慌忙躲避,扯断了袖子,绕柱而跑。根据规定,大臣、将军到朝堂不得携带武器,所以个个束手无策。荆轲围柱追逐,秦王拔出剑来砍断荆轲左股,荆轲无法行走,又将匕首掷向秦王,不料打中铜柱。秦王再砍,荆轲身中八剑,自知事已不成,倚柱而笑曰: “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史记·刺客列传》) 遂被秦王肢解而死。荆轲刺秦王未成,秦王大怒,派王翦攻燕,占领燕都蓟,燕王喜和太子丹率军逃到辽东,秦兵穷追不舍,燕王不得已杀太子丹献秦以求和。秦仍进兵,前222年,秦亡燕,俘虏燕王喜。后来,秦统一天下,秦王为始皇帝。高渐离隐姓埋名,在酒馆当差,被查出召入宫中,秦始皇令人熏瞎他的双目,为其击筑。高渐离暗中将铜块藏在筑中,趁始皇靠近时,举筑砸始皇,未中,高渐离亦被杀。 荆轲刺秦王Jingkeciqinwang战国末年燕国太子丹策划的一次刺杀行动。秦王政二十年(公元前227),秦国的统一战争已开始,并先后吞并了韩国、赵国,向燕国逼近,燕国太子丹害怕燕被秦所灭,便派刺客荆轲去谋刺秦王。荆轲,祖籍齐国,后迁于卫,曾向卫元君献计而未被采纳,便周游列国,至燕,被太子看中作为刺客。秦王政二十一年(公元前226),他和副手秦武阳出发前往秦国,燕太子丹和一些宾客都着白衣戴白帽为他们送行,走到易水边时,荆轲慷慨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表示以死还报的决心。秦王听说燕派“使者”求见,还带着重礼表示愿意臣服秦国,非常高兴,立即在咸阳宫接见他们。荆轲捧着装有逃亡于燕的前秦国将军樊於期人头的匣子,秦武阳捧着进献给秦的督亢(今河北涿县东,跨涿县、固安、新城等县界)的地图,依次进献。秦王吩咐荆轲取地图观看,荆轲捧上地图,慢慢将地图卷展开,早已藏在图中的匕首显露出来,荆轲遂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右手持匕首向秦王刺去。秦王跳离宝座,诸宿卫官虽执兵器站在殿下,但秦法没有诏令不得执兵器上殿。秦王绕着殿内柱子躲避荆轲的追杀。后经左右人提醒才拔出宝剑砍断荆轲左腿,荆轲倒身在地,但仍顽强地将匕首掷向秦王,结果,匕首砍在铜柱上,秦王复击荆轲,荆轲被乱剑砍死。事变后,秦王立即下令攻燕,次年攻到燕都蓟城,燕王喜和太子丹逃往辽东避难。 《荆轲刺秦王》选自《战国策·燕策》,撰者不详。本文以十分生动的文笔塑造了荆轲这一千古奇士的崇高形象,反映了他“士为知己者死”的伟大的人格,文章的一开始就充满了一种肃杀之气:易水萧萧,衣冠似雪,渐离击筑,壮士高歌。这种悲壮的气氛,既表达了作者对即将发生的荆轲刺秦王的事件道义上的肯定,同时也从情绪上暗示了它悲剧性的结局。自“既至秦”以下,文章渐入高潮,在扣人心弦的情境中,对立的双方——荆轲与秦王的性格渐趋明朗。当作为配角的秦武阳“色变振恐”时,荆轲则“笑顾武阳”,表现出惊人的机智与镇定;当事败受创时,他则“倚柱而笑,箕踞以骂”,体现了足以动天地、泣鬼神的精诚。与荆轲相反,面对死亡的威胁,秦王则完全失去了平时不可一世的风度,显得那样地胆怯、惶恐、手足无措,这从他“还柱而走”,“惶急不知所为”、“目眩良久”等狼狈的动作中可以看出。由于作者出色的塑造,才使荆轲成了勇敢与正义的化身,才使他虽于千载之下仍熠熠闪光。 荆轲刺秦王公元前238年,秦王政亲政,开始了秋风扫落叶般的统一战争。公元前229年秦灭赵国。紧邻赵国的燕国感到唇亡齿寒,为了阻止秦军,挽救被覆亡的命运,燕太子丹决定派侠士荆轲刺杀秦王,制造混乱。为了取得秦王的信任,荆轲带上秦将樊于期的头和燕国的督亢地图,准备在进献礼物时乘机行刺。荆轲临行时,太子丹和众宾客在易水边送行,荆轲慷慨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表达了他必死的决心和勇气。荆轲到秦国后,设法受到秦王政的召见,在大殿上从容不迫地展开地图,让秦王观看。图穷匕首现,荆轲立即用左手揪住秦王衣袖,右手持匕首准备行刺。秦王政大惊失色,拼命挣脱,绕柱而逃,荆轲紧追不舍,满朝文武骇然失色,但谁也没带兵器,无法援救。侍医夏无且忙用药囊阻挡荆轲,左右乘机提醒秦王把长佩剑推向背后再向前拔出。秦王用剑砍伤荆轲左腿,荆轲以匕首投刺秦王,不中,扎入铜柱。他见事不成,倚柱而笑,骂不绝口,被肢解而死。荆轲刺秦王,原为挽救燕国灭亡的命运,但由于事情未能成功,反而加速了燕国的灭亡。不过荆轲视死如归,“慷慨悲歌”的燕赵侠士形象和“士为知己者死”的豪爽人格,却为后世所称道。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