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荒漠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荒漠Huangmo

极端干燥地区旱生或超旱生乔木、灌木、半灌木及肉质植物所组成的一些稀疏植被类型之总称。一类荒漠分布在南北纬0—30°范围内为热带亚热带荒漠,气温高而较差大,降水少而变率大,雨季次数因纬度不同而变化。另一类荒漠分布在南北纬30°以外,为温带荒漠,具有寒冷的冬季,降水季节分配在各地亦有区别。荒漠在全球总面积达4 900万平方公里,占全球总陆地面积的34%。在北半球,荒漠植被地带性显著,从非洲北部的大西洋沿岸,向东经撒哈拉、阿拉伯、伊朗、阿富汗至苏联的中亚、中国西北和蒙古的大戈壁,形成世界上最为广阔的荒漠区,即亚非荒漠区。此外,北美西部荒漠、南美西岸的阿塔卡马,荒漠、澳大利亚中部荒漠及南非的卡拉哈里荒漠等也是荒漠植被的集中分布区。荒漠地区的气候具有极端大陆性,年降水量一般不超过250毫米,甚至只有数毫米,且分配极不均匀,蒸发量是降水量的数倍或数十倍;年温差和日温差都比较显著,多大风与尘暴,物理风化强烈,植物常受风蚀和沙埋;土层薄,质地粗,多为砾石或细沙,缺少有机质,富含盐分。荒漠可分石质荒漠、砾质荒漠、沙质荒漠、干旱谷地、积水洼地和绿洲;根据大气水分条件区分为年降水量低于100毫米、干燥度超过16的极端干旱荒漠,干燥度介于4—16间的干旱荒漠,以及荒漠和草原过渡地区的半荒漠。荒漠植被外貌的显著特点是植被稀疏,地表大面积裸露,植物种类贫乏,生物物质积累极其缓慢,第一性生产力多<5吨/公顷·年。植物有的叶面缩小或退化,呈鳞片状或为刺,有的茎叶被白色茸毛,有的具肉质茎叶,多有发达的根系。温带荒漠主要为超旱生灌木荒漠和小半灌木荒漠。沙质土上可见到以梭梭为主的半乔木群落。流动沙丘上以沙生灌木沙拐枣和麻黄、白刺、沙柳等为主,固沙作用显著。盐柴类小半灌木(琵琶柴、驼绒藜等)荒漠多分布在地表有石膏、碳酸钙和盐类沉积的石质、砾质戈壁,覆盖度大多低于20%。山麓平原土壤中含盐少或无盐积累,被蒿类小半灌木荒漠侵占,覆盖度可达40—50%。在低洼盐碱土上则形成各种盐生小半灌木(盐穗木等)为主的多计盐柴类荒漠。热带亚热带荒漠亦有大量株矮根深的灌木和小半灌木。在南、北美和南非有一定雨季的荒漠特别繁茂的是旱生肉质灌木荒漠,美洲仙人掌类荒漠赋予景观鲜明特色。柱状、球状、垫状、高低不一的木本肉质植物相距约10—100米,另有大量有刺的或无叶的灌木,以及少量禾草。由于食物资源比较单调和贫乏,动物的种类不多,数量也少。常见的有昆虫、蜥蜴、啮齿类和某些鸟类。许多动物具有高度适应干旱环境的特征,如夏眠、夜间活动、长期不饮水、不具汗腺和排放高浓度的尿液等。荒漠在我国的分布面积也很大,约占国土面积的1/5强,都属于温带荒漠。主要分布在西北部的新疆、内蒙古、青海和甘肃等省区。此外,高寒的干燥气候区如青藏高原西北部也发育形成垫状小半灌木(高寒)荒漠,总盖度只有10%左右。

荒漠

指气候干燥、降水稀少、蒸发量大、植被贫乏的不毛之地。风力作用活跃,地表水极端贫乏,地面温差大,物理风化强烈,多盐碱地。分布在亚热带和温带无水外泄的地区。按组成物分岩漠、砾漠、沙漠、泥漠和盐漠。

荒漠desert

干燥度在4.0以上,年降水量200 mm以下,蒸发量大,植被贫乏的自然地带。主要由砂粒组成的又称沙漠;由砾石组成的又称戈壁。荒漠的形成与大气环流和地理环境等因素有关。主要植被是超旱生半乔木、半灌木、小半灌木和灌木占相对优势的稀疏植被。有沙拐枣属、梭梭属、麻黄属等,木本仙人掌科的仙人掌属和富含肉质茎植物中的大戟属等特殊类型植物亦属此列。它们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和温带干旱地区,以不同的生理、生态方式逐渐适应了严酷的生境条件。有的叶面缩小退化;有的茎叶肉质、被白色茸毛或茎表白色光亮。大多数荒漠植物具发达的根系,有一些短命或类短命植物,在雨季迅速完成生活周期,以种子或根茎、块茎、鳞茎等度过不利生长的干旱季节。全世界荒漠面积约占陆地总面积的29%,在北半球从非洲北部的大西洋岸起,向东有撒哈拉沙漠,阿拉伯半岛的大、小内夫得沙漠,鲁卜哈利沙漠,伊朗的卡维尔沙漠和卢特沙漠,阿富汗的赫尔曼德沙漠,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塔尔沙漠,中亚沙漠,中国西北和蒙古的大戈壁以及北美西部的大沙漠。在南半球,有澳大利亚大陆中部的沙漠,南美东南(阿根廷境内)和西部(智利境内)的荒漠和南非的荒漠。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8:1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