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药王山石刻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药王山石刻位于陕西省耀县城东2公里处。药王山唐称磬玉山,宋至明称五台山(它由五座山峰联聚而成)。唐代的杰出医学家孙思邈是耀县人,因对我国的医学和药学有巨大贡献,被尊称为“药王”。后人为纪念他,在磬玉山修建了药王庙,民间因称此山为药王山。药王山上的石刻有石碑和石窟两部分。显化台和升仙台保存了宋、金、元、明、清各时代碑石60余通,这些碑石多数与孙思邈有关,以明代《千金宝要》和《海上仙方》最为珍贵。药王山的石窟为隋唐时期所凿,窟内有佛龛七个,造像40余尊。药王山上的药王庙修建于明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保留着金、元两代古风。药王山石刻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药王山石刻药王山石刻在耀县城东1.5公里,距西安98公里。药王山在唐代名磬玉山,海拔约1100米,由五座山势较近的小峰联聚而成。宋元明清各代均称北五台山。唐代杰出医学家孙思邈不爱名利,隐居山中,为民间治病,晚年著有《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死后,被称为“药王”。群众在山上修建药王庙,并把北五台山改称药王山。 药王山石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县城东2公里药王山,唐时称磬玉山。山海拔1100米,因有五峰顶平如台,故宋至明代称为五台山。唐代医学家孙思邈为耀县人,撰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医学巨著,世称“药王”,后人于磬玉山立庙纪念,山遂更名为药王山。山上有碑刻百余方,以明隆庆六年(1572)所刻《千金药方》等五碑最为珍贵。另有隋唐石窟七龛以及北魏至唐造像碑66通。山上有药王庙,为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修建。现建有孙思邈著作陈列室,修复了洗药池、晒药场、遇仙桥、太玄洞以及唐太宗拜谒“真人”的御道,由此登山览胜更为方便。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