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蒋翊武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蒋翊武1885—1913

武昌起义主要领导者之一。原名保襄或作保勷、保湘,字伯夔,湖南澧州(今澧县)人。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入澧州高等小学堂。次年以第一名考入设在常德的湖南西路师范学堂,适值黄兴在长沙策动反清起义,派宋教仁联络湘西会党至常德,得与宋结识,参与反清的准备工作。事败,以嫌疑被开除学籍。后与刘复基专志革命,奔走于沅、湘之间,因被清吏侦缉,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抵上海。次年肄业中国公学,与杨卓林等创办《竞业旬报》,宣传反清革命。后离上海入湖南新军,参加振武学社。宣统三年(1911年)初该社改组为文学社,任社长。同年八月与共进社联合组成领导起义的统一机构,被推为起义的总指挥。因指挥机关遭破坏,起义未遂,被迫出走。同年八月十九日(10月10日)起义爆发,返抵武昌,任湖北军政府军事顾问。汉口、汉阳失守,被推出支撑危局,任护理总司令官,指挥保卫武昌的战斗。同年十一月清军宣布与革命军停战,他辞去总司令,以招抚使名义驻汉口。次年一月,南北和议告成,改成军务部副部长。袁世凯窃国后,被调到北京,授临时大总统府高等军事顾问,授陆军中将加上将衔,因藐视袁,辞不受。民国二年六月(1913年7月),国民党反袁“二次革命”爆发,湖南宣布独立,被任为鄂豫招抚使,派往岳阳布置军队。不久,湖南都督谭延闿宣布取消独立,他离长沙去广西策动反袁,在广西全县途中被捕,由全州解桂林,英勇就义。

蒋翊武1885—1913

近代民主革命者。字伯夔。湖南澧县人。早年在上海中国公学参与创办《竞业旬报》。1906年加入同盟会。1909年入湖北新军中的群治学社。1911年被举为文学社社长;与共进会合作,在湖北新军中活动,筹划起义,任起义军临时总指挥。10月9日因起义机关遭破坏,被迫出走。10日返武昌。武昌起义后任湖北军政府军事顾问、战时总司令等职,拒绝袁世凯加封。1913年“二次革命”时,因策划反袁,于10月被害。

蒋翊武1885~1913

原名保襄、伯夔。澧县人。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肄业常德西路师范学堂,以策应华兴会起义,被开除。1905年赴上海,次年入中国公学,加入同盟会,创办《竞业旬报》,宣传反清革命。1909年 (宣统元年) 至武汉入湖北新军,被推为群治学社社长。铁路风潮起,湖南新军入川镇压,武汉空虚。他与党人密谋发难,联合共进会,被举为司令。10月9日,汉口机场破坏,决定当夜举义,因故未果。旋武昌机关又遭破坏,被迫出走。10日武昌起义爆发,急返武昌,任湖北军政府军事顾问。嗣继黄兴任战时总司令及驻汉招抚使、军务部副部长等职。不久被黎元洪、孙武排挤出湖北。袁世凯授以高等军事顾问、陆军中将加上将衔,均峻拒不受。1913年二次革命爆发,任鄂豫招抚使,回岳州策动反袁,失败后在全州被捕。10月就义。3年后归葬长沙岳麓山。1921年孙中山过桂林时,为之立碑,亲题“开国元勋蒋翊武先生就义处”。

蒋翊武1885—1913

民国初年军事将领。原名伯夔。澧县人。1903年 (光绪二十九年) 入常德师范学堂,因谋革命被开除。1904年参与华兴会策划长沙起义。1906年入中国公学,与杨卓霖创办《兢业旬报》,宣传革命,并加入同盟会。1909年入湖北新军,参加群治学社。次年群治学社改组为振武学社,1911年 (宣统三年) 1月再改组为文学社,被推为社长,在新军中积极活动,准备起义。10月,参与发动武昌起义,先任湖北军政府军事顾问,后继黄兴任战时总司令及驻汉招抚使等职。1912年至北京,拒绝接受袁世凯授予的陆军中将加上将衔和军事顾问。1913年回湖南参加二次革命,任荆豫招抚使。事败,在全州被捕,10月就义于桂林。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0/19 6:3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