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蛔虫病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蛔虫病huichongbing蛔虫寄生于人体所引起的寄生虫病。蛔虫是大型线虫,雌雄异体,一条雌虫一昼夜可产卵20万个。临床上多见肺蛔虫,表现为体温升高、咳嗽、哮喘及呼吸困难;肠蛔虫,表现为食欲减退、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肠蛔虫还可引起肠梗阻、胆道梗阻、蛔虫性阑尾炎等严重并发症。人吃污染虫卵的食物,虫卵在肠道发育成幼虫,移行致肺、肝、脑等,最后幼虫侵入小肠粘膜,使小肠粘膜细胞破坏,产生免疫反应;侵入肺、肝、脑组织,产生肉芽肿,临床上可出现肝脏、肺脏及脑部病理性改变及功能障碍。成虫除产生抗原性物质引起免疫反应外,还可以通过代谢产物的化学刺激直接破坏消化道粘膜,临床上出现肠痉挛性收缩和局部缺血坏死,消化吸收障碍。治疗上主要采用枸橡酸哌嗪、咪唑类、嘧啶类药物。坚持饭前便后洗手,不吃不洁食物是预防蛔虫病的关键性措施。 蛔虫病小儿时期最常见的一种肠寄生虫病。蛔虫形似蚯蚓,是寄生于人体的线虫之一。雌虫每日产卵数十万个,受精卵随粪便排出,如温、湿度适宜,就发育成感染性虫卵。虫卵被吞入人体后,进入小肠孵化为蚴虫。蚴虫经肠粘膜血管进入门静脉、下腔静脉,经右心达肺,进入肺泡,上行至气管、咽喉,再被吞下,在小肠内发育为成虫。这段“旅程”历时2月余。成虫在肠内可存活1—2年。蛔虫感染率很高,儿童在地上爬滚玩耍,饭前不洗手,吸吮手指,生吃未洗净的瓜果、蔬菜,均可将感染性虫卵吞入。症状表现: 蛔虫病huichongbing由蛔虫寄生于人体小肠所致的疾病。流行特点:蛔虫是寄生于人体最大的线虫之一。成虫分雌雄,雌虫长20~25厘米,雄虫长15~17厘米,色乳白或淡红,体圆长两头尖,形似圆筷。雌虫每日产卵20余万个。流行特点:蛔虫感染率很高。蛔虫的受精卵自粪便排出,如温度和湿度适宜,就发育成感染性虫卵。儿童在地上爬滚玩耍,饭前不洗手,吸吮手指或生吃未洗净的瓜果、蔬菜,均可将感染性虫卵吞入。虫卵于小肠内,卵壳溶解,幼虫穿破肠粘膜经毛细血管入静脉至右心,经肺动脉至肺泡毛细血管,钻入肺泡,经支气管、气管移行至会厌,再经吞咽又入消化道,在小肠内发育为成虫。自吞入感染性虫卵至雌虫成熟开始排卵,约需2个月。成虫能存活1~2年。症状: 蛔虫病蛔虫引起的小肠寄生虫病,多见于儿童,因食入蛔虫卵污染的食物而感染。常有厌食、消化不良、脐周疼痛及气喘、荨麻疹等表现。有时引起胆道蛔虫并蛔虫性肠梗阻等严重并发症。可用驱蛔灵、左旋咪唑等药驱虫。搞好粪便管理,注意饮食卫生防止经口感染。参见“农业”中的“蛔虫病”。 蛔虫病由蛔虫寄生于畜禽小肠内引起。病原为蛔科、无饰科、禽蛔科和异刺科各种线虫,各有其固有宿主。畜禽因食进被虫卵污染的食物而感染。有猪蛔虫病、犊新蛔虫病、鸡蛔虫病等。主要危害2—3月龄犊牛、3—6月龄仔猪、3—10月龄鸡等。有厌食或善饥、腹痛、消瘦等症状,严重者可引起发育障碍等。有时蛔虫可引起肠梗阻或进入胆管、阑尾而造成严重后果。治疗可用左旋咪唑、敌百虫(鸡禁用)、氟化钠等药物。预防:幼畜定期驱虫;保持厩舍清洁干燥;粪便作发酵处理;饲料、饮水防止粪便污染。参见“医药卫生”中的“蛔虫病”。 蛔虫病ascariasis蛔虫寄生于畜禽的小肠所引起的疾病。呈世界性分布。蛔虫为大型线虫;不同种蛔虫寄生于不同宿主,不交互感染。感染性虫卵经口感染宿主。猪、马、牛、鸡、犬、猫都常发蛔虫病。主要为害幼畜,引起发育不良,生长受阻。大量虫体寄生时可引起肠阻塞或穿孔,甚至引起死亡。在粪便中发现虫体或大量虫卵,或死后剖检在小肠内发现多量虫体即可确诊。可用左咪唑、丙硫苯咪唑、噻苯唑、甲苯唑、氟苯咪唑或伊维菌素等驱虫药物。平时宜搞好厩舍清洁卫生;及时清除粪便,并将粪便堆积在固定的地点发酵;定期驱虫。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