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血浆脂蛋白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血浆脂蛋白指血浆中的脂质与蛋白质结合所构成的大分子复合物。因为血浆的脂质并不是以游离的胆固醇或甘油三酯的形式存在的,而是与蛋白质相结合,构成一种亲水性大分子复合物,即脂蛋白。所以脂蛋白在脂质的携带及运输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根据脂蛋白分子大小及密度差别可将其分为乳糜微粒、前β、β、α-脂蛋白四种。脂蛋白的种类不同,所含的蛋白质及各种脂质(包括胆固醇、胆固醇酯、磷脂、甘油三酯等)的比例也不同。在四种脂蛋白中,以β-脂蛋白的分子最小(直径约200埃),含的胆固醇及胆固醇酯最多,约占其组成成分的45~50%,而乳糜微粒、前β、α-脂蛋白的胆固醇及胆固醇酯分别占各自组成成分的7%、19%和17%。因此,当血浆中β-脂蛋白增加时,血液中胆固醇总量必然增多。β-脂蛋白可因多食用动物性脂肪而增多。我国正常人血浆中β-脂蛋白和前β-脂蛋白占脂蛋白总量的65%左右,α-脂蛋白占35%左右。患动脉硬化症时,血浆中β-脂蛋白和前β-脂蛋白常可升高到80%,而α-脂蛋白降低至20%左右。因β-脂蛋白分子中所含的脂质较多而蛋白质较少,所以其稳定性较差。当血脂升高,尤其是血胆固醇过高时,蛋白质载体和磷脂均相对不足,使β-脂蛋白分子更不稳定,因而易导致动脉硬化的发生。前β-脂蛋白的分子大小介于乳糜微粒和β-脂蛋白之间,其化学成分以含胆固醇为多而含磷脂及蛋白质较少,所以也有导致动脉硬化的作用。前β-脂蛋白与糖代谢有关。糖代谢产生的葡萄糖可在肝细胞内被转化为脂肪酸,从而合成甘油三酯,即内源性甘油酯。内源性甘油三酯在血液中主要是构成前β-脂蛋白分子形式而存在,所以经常过多食用蔗糖也可导致动脉硬化症。 血浆脂蛋白plasma lipoproteins血浆中脂类(包括胆固醇及其酯、游离脂肪酸、甘油三酯和磷脂)经过移行,在肝脏内与肽类结合,形成并向血浆中输出(或分泌出)脂类一肽复合物。根据脂类组成情况的不同,可分为密度极低的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如代谢紊乱涉及到富含甘油三酯的脂蛋白时将会出现肉眼可见的明显变化的脂血症。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