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衣裳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衣裳yīchánɡ上衣下裳的合称,古时上衣曰衣,下裙曰裳。上衣下裳为我国服饰最早基本形式。后世把各种衣着都统称为衣裳。《易·系辞下》:“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诗经·邶风·绿衣》:“绿衣黄裳。”汉毛亨传:“上曰衣,下曰裳。”又《齐风·东方未明》:“东方未明,颠倒衣裳。”题汉刘歆《西京杂记》:“国人邹长倩,以其家贫,少自资致。乃解衣裳以衣之,释所著冠履以与之。”《陈书·沈众传》:“其自奉养甚薄,每于朝会之中,衣裳破裂,或躬提冠屦。”《通典》卷六一:“上古穴处衣毛,未有制度。后代以麻易之,先知为上以制其衣;后知为下复制其裳,衣裳始备。”唐白居易《卖炭翁》诗:“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明田艺蘅《留青日札·妇衣》:“妇人之服不殊,谓衣裳,上下同色也。今惟越人服青为然。” 衣裳衣服的泛称。初,衣与裳各有所指,上曰衣,下曰裳。《诗经·邶风·绿衣》:“绿衣黄裳”,也即上穿绿衣,下着黄裳。衣,指上衣,防御严寒的上体遮盖物,衣长至带下一尺遮蔽裳的上部分。《仪礼·丧服记》之“衣带下尺”,郑玄注说: “衣带下尺者要也,广尺,足以掩裳上际也。”裳,即常,《说文》释“常”为“下帬也”。帬又是裙之意,是保护下体的遮盖物。《释名》:“裳,障也,所以自障蔽也。”上衣下裳,为我国最早的衣裳制度基本形式,后“衣”与“裳”连用,泛指衣服。如白居易《卖炭翁》:“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衣裳古代对衣服的总称,著于上者称衣,著于下者称裳。《诗·齐风·东方未明》:“东方未明,颠倒衣裳。”《诗·邶风·绿衣》:“绿兮衣兮,绿衣黄裳。”《传》:“上四衣,下四裳。”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