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襦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襦短衣,短袄。《礼记·内则》: “衣不帛襦袴。”不用帛做襦和袴,这是当时的规定。《西京杂记》卷一载有“织成上襦”、“鸳鸯襦”,是昭阳殿女弟上皇后赵飞燕的。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衣部》:“襦,若今袄之短者。”此为通解,概括了各种各样的襦, 如长襦、 腰襦、 襦、 袷襦、 合欢襦等。 襦rú❶长不过膝的短上衣。单衣名“襌襦”,可穿于内作衬衣。夹者名“夹襦”,纳绵絮者则称“复襦”,到汉代襦逐渐演变为在外面穿用的服装。其面料越来越多样化,有皮革、丝、绢、绫、罗等。《礼记·内则》:“(童子)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学书计,衣不帛襦袴。”《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公在乾侯,征褰与襦。”汉史游《急就篇》:“短衣曰襦,自膝以上,一曰短而施腰者襦。”唐颜师古注:“襦衣外曰表,内曰里。”《采桑度》诗:“春月采桑时,林下与欢俱。养蚕不满百,那得罗绣襦?”《陌上桑》诗:“缃绮为上霜,紫绮为上襦。”题汉刘歆《西京杂记》卷一:“谨上襚三十五条,以陈踊跃之心,金花紫轮帽、金花紫罗面衣、织成上襦、织成下裳。”《太平御览》卷六九五:“太子纳妃,有紫縠襦、绛纱襦、绣縠襦。”北周王褒《日出东南隅行》:“银镂明光带,金地织成襦。” 襦短袄。或称短袍。《说文》: “襦,短衣也”。颜师古《急就篇》注:“短而施腰曰襦”。盖为齐腰的短衣。襦的衣样为深衣制,一般是衫、襦、袍并称,只是长短、单夹的不同。长襦称褂,僮仆的长襦叫裋(shù),短襦又叫腰襦。如《孔雀东南飞》:“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襦有夹里的称复襦,如《孤儿行》:“冬无复襦,夏无单衣”。襦的制作材料,贵族多用罗、纱、榖、缯等,色用紫、黄、红,很少用青、白、褐色,常是上襦下裙的着式。而一般百姓所穿的襦则多用麻布制成。 襦是一种比袍短的短衫,《演繁露》中有这样的记载:“襦者短衫也。”短褐襦是古代庶人百姓普遍穿用的一种日常服装,在先秦时期襦一般是穿在袍里面的内衣,到了汉代襦才逐渐演变为在外面穿用的服装,其面料也越来越讲究起来。后来襦亦称作袄。襦,作为妇女服装是从魏晋时期开始的。到了唐代襦已作为很考究的女性服装,当时妇女的装束多为上襦下裙。襦的基本造型为紧身窄袖,衣长至腰腹,领子的类型有圆领、交领、对领和袒胸式等等。其面料有皮革的称为“革襦”,有丝、绢、绫、罗等质地的统称为“丝襦”,也有用珠子串连而成的则称之为“珠襦”,《师左注》中就有:“珠襦以珠为襦,如铠状连之,贯珠以为襦”的记载。我们现在还可以从古代的一些绘画、雕塑、墓穴壁画中看到襦的基本样式,特别是唐代妇女所穿着的紧身上衣和宽松的长裙,胸前还系有飘带,这就是穿着“襦”的最典型的例子。现在日本、朝鲜民族服装中的女性服装还或多或少地保留下来一些襦的基本特征。 襦 襦一种及于膝上的绵夹衣。《急就篇》颜师古注:“襦自膝以上。”是说襦之下摆刚及于膝盖,故只能作短外衣用。颜注又说:“襦衣外曰表,内曰里,著。” 可见襦当是绵夹衣, 所以古诗《孤儿行》有“冬无複襦,夏无单衣”之句。历史上楚服多短制,汉高祖刘邦是楚人,好楚服,故而汉代宫廷中崇尚短服, 襦便成为贵族子弟中最受欢迎的便服。制襦的衣料,达官显贵们多用高级丝织品;一般平民和官吏多用布帛,称作 “布襦”; 贫苦农民仅能用麻布。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