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视见函数 |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
释义 | 视见函数shijianhanshu对不同波长光辐射的相对视觉灵敏度。又称相对光谱光视效率,用符号V(λ)表示,它是波长的函数。不同波长的光对人眼产生的视觉效应是不同的,如人眼对黄绿光最敏感,而对红外光和紫外光则无视觉反应。为了反映光度测量依赖于人的视觉器官的生理特性,比较眼睛的光谱视觉效应,即对不同波长光的灵敏度,可将产生相同亮暗程度感觉所需的辐射通量进行比较。在明亮的环境中,若产生相同亮暗程度感觉所需的辐射通量,在波长为555纳米时为Ф555,而在波长为λ时为Фλ,两者之比就是视见函数,即 V(λ)=Ф555/Фλ。 它反映了人眼对不同波长光辐射的视觉灵敏度,是一个无量纲的量,波长为555纳米时,其值为1,其他波长时,视见函数值均小于1。1924年,根据200多个视力正常青年观察者得到的平均结果,国际照明委员会(CIE)公布了明视觉的视见函数值。1972年,又公布了有效数字达8位的V(λ)值,这一进展反映了现代科学技术提出了多么精细的光谱测量要求。亮度为几个坎德拉/米2以上的光照条件时,称为明亮的环境,这种环境下的视觉为明视觉。亮度在0.001坎德拉/米2以下时,所得到的结果为暗视觉视见函数,用符号V′(λ)表示。CIE于1951年公布了V′(λ)的值。它的最大值所对应的波长约为507纳米,比明视觉时要小,这个现象称为珀金杰效应。两种视见函数的差别与视网膜上有两种视神经细胞有关,一种是呈圆锥状的圆锥视神经细胞,在明亮环境中起作用,它决定了明视觉视见函数;另一种是呈圆柱状的圆柱视神经细胞,在昏暗环境中起作用,决定了暗视觉的视见函数。 明视觉视见函数V(λ)
暗视觉视见函数V′(λ)
|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