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言必信,行必果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言必信,行必果Yanbixin,xingbiguo孔子提出的道德思想,出自《论语·子路》。意思是:说话一定要严守信用; 行动一定要坚毅果断。现在而言,“言必信”的道德意义是对别人要讲信用,即要有责任感,对答应别人的事要遵守诺言。对于不该答应的或根本做不到的事情,就不要轻易许诺;对比较有把握做到的事情,也不要大包大揽,而应实事求是;倘若答应的事经再三努力都无法实现的,则应诚恳说明原因,表示歉意。“行必果”是指在做前要冷静分析各种情况,凡是应该做的事情就要当机立断,果敢行事;凡是不应该做的事情,就不要盲目行动。同时,对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要尽可能做到全面分析, 对不利因素尤需要充分分析,做到 “心中有数”,满怀信心和勇气, 才能实现自己的诺言。虽然,孔子提倡说话讲信用,办事坚决、果断,但同时他也反对说话死讲信用,只知道守小忠小信之节,不知变通,不顾封建道德的人。孟子发挥了这一思想, 说: “大人者, 言不必信, 行不必果, 唯义所在。”意思是说,如果不合乎仁义,说过的话可以不必兑现,行为也不必果敢,这样做仍是合乎仁义的。这是出于统治阶级的需要的。 言必信,行必果说话一定要兑现,行动一定要果断。出自《论语·子路》:“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信,守信用。果,果断、坚决。孔子的学生子贡,问孔子具备哪些品德才可称为“士”,孔子认为离开了仁义来讲言语信实,行为果断是不足取的,至多算是最次的士的德行。孟子发挥了这一思想,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义所在。”现在这句话借指人们交往中说话要坚守信用,行为要贯彻始终。言必信,行必果是一个正直的人应具有的品德,人们应该具备这种品德并把它作为修养的内容。不讲信用、背信弃义是卑鄙的、不足取的。 言必信,行必果原含贬义,指固执己见,盲目相信自己的言行,后演变为含褒义,指说话诚实,做事果断。《论语·子路》:“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弟:同悌。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