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论衡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论衡文集。东汉王充(27—约97)撰。三十卷。充字仲任, 东汉会稽上虞 (今属浙江)人。出身寒门,曾师事班彪,历任县、郡功曹,官至扬州治中。后罢职居家,专心著述。为东汉杰出思想家。此编写作历时三十多年,为作者以毕生精力完成之巨著。 作者以“气”为万物之本原的学说,批判当时谶纬之学。在文学上批判当时正统文学华而不实、伪而不真的文风,提出许多进步文学主张。重视文章的实用价值,要求文人能担负起劝善惩恶、匡济薄俗的责任。强调文章内容与形式统一,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一致,主张用明白易晓的语言著述。要求文章有新意,反对模仿因袭,提倡作品要有自己的特点。《艺增》、 《超奇》、 《佚文》、《案书》、《对作》、《自纪》等篇集中论证了上述问题。原书八十五篇,今存八十四篇,向无善本,世所通行者以明嘉靖通津本为最古,常见有《四部丛刊》本。今人刘盼遂《论衡集解》汇集前人考证及时人校录,极便参考。蒋祖怡的《王充的文学理论》一书对王充文学思想论述颇详。 093 论衡东汉哲学著作。王充著。全书共30卷,85篇(今佚《招致》1篇),约20万字。自谓:“论衡者,……铨轻重之言,立真伪之平”,“就世俗之书,订其真伪,辩其虚实。”(《对作》)对各种奸伪虚妄之说展开了系统地批判。强调要通过“效证”来检验是非。认为在揭露和驳斥谬误时,要善于发现其中的自相矛盾,“首尾相伐”,“不能皆是”(《问孔》)。这种“疾虚妄”的思想对逻辑证明和反驳的理论作出了贡献。是研究王充逻辑思想的基本资料。注释有黄晖《论衡校释》、刘盼遂《论衡集解》、北京大学历史系 《论衡注释》等。 171 论衡哲学著作,东汉王充作,共31卷,85篇(缺《招致》一篇),20多万字。历30年写成,具有唯物主义观点、无神论倾向和批判的战斗的精神。《自然》、《谈天》、《物势》、《论死》、《实知》、《命义》、《谴告》诸篇,集中阐述了元气自然论的宇宙观和认识论,提出天地万物和人都来自元气,“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自然》)天是气,自然无为,没有意志,不能主宰。以大量经验材料有力地批判谶纬神学,揭露神学目的论和谴告说的虚妄不实、自相矛盾。提出“疾虚妄”,“重效验”,否定圣人生而知之的认识论思想。在《治期》、《宣汉》、《定贤》等篇,阐述历史是发展进化的,还提出一些进步的政治主张。在《问孔》、《刺孟》、《非韩》、《薄葬》等篇,对孔孟儒学、汉代儒生进行多方面批判,对墨家、法家之得失亦作了评说。在《幸偶》、《命禄》、《骨相》诸篇,试图用元气自然的观点解释社会人事,把人的贫富贵贱、穷通寿夭等等都归结为自然的偶然性,从而陷入神秘主义的宿命论。书中还反映了当时自然科学方面的某些成果。该书有多种版本,较通行的有《四部丛刊》本、《诸子集成》本、刘盼遂《论衡集解》等。 论衡东汉哲学论著。东汉王充著。王充(27—约97),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人。其先世居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出身“细门孤族”,祖父辈曾以“贾贩为事”。少年时到京师受业太学,师事扶风班彪。“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博通众流百家之言”(《后汉书·王充传》)。因仕进无途,回乡“屏居教授”。中年曾任县及都尉府的椽、功曹,后入州为从事,转治中,皆为小官。晚年罢职家居,从事著述。《论衡》的题名,恰如其自述:“衡者,论之平也。”(《自纪》)“论衡者,所以铨轻重之言,立真伪之平。”(《对作》)《论衡》的要旨,其坦陈:“《论衡》篇以十数,亦一言也,曰:疾虚妄。”(《论衡·佚文》)可见,《论衡》是要对古往今来的学说、思潮加以衡量,评论是非,铨定轻重,批判虚妄之说。《论衡》原书的篇目,学者们看法不一。《论衡·自纪》篇:“世无一卷,吾有百篇。”《后汉书·王充传》:“充好论说……著《论衡》八十五篇,二十余万言。”今本《论衡》共三十卷,全目八十五篇。其中《招致》篇有目无文,实存文字八十四篇。 论衡东汉王充著。三十卷,八十五篇,现亡佚一篇。发挥古代“元气自然论”,批驳“天人感应论”与谶纬迷信之说,评述先秦儒、法思想。有《四部丛刊》、《诸子集成》等多种版本,另有黄晖《论衡校释》、刘盼遂《论衡集解》等注疏。 《论衡》王充著。王充(公元27—97),字仲任,会稽上虞(今属浙江)人,东汉唯物主义哲学家。除著《论衡》外,晚年还编有《养性书》16篇,为我国最早的养生学专著之一,惜早亡佚。但《论衡》已足以反映王充的养生学思想。该书有近20篇内容涉及到了生死寿夭、养生延年的问题,其中以“气寿篇”、“论死篇”、“无形篇”、“道虚篇”最具特色。本书所反映的养生论点是: 论衡东汉王充著。共30卷,凡85篇,《招致》仅存篇目。有丰富伦理思想。《治期篇》讨论道德与物质生活的关系,提出“让生于有余,争起于不足”,“礼义之行在谷足也”,将道德的起源和变化与社会经济生活联系起来,具有合理性。《问孔》、《刺孟》、《非韩》等批评儒、法学派的道德观,主张义利结合,既重衣食,又重礼义,既重物质生活,又重精神生活。《率性》、《本性》、《量知》、《谴告》、《齐世》等评述关于人性的不同观点,主张人性有善有恶,通过习染、矫正,人性可以变化。《逢遇》、《命禄》、《气寿》、《幸偶》、《命义》、《吉验》、《偶会》、《骨相》等讨论道德与命运的关系。批判董仲舒关于天人感应、福善祸淫的宗教道德观,指出人的富贵贫贱与操行善恶无关,而是决定于“时”“遇”“幸”“偶”等偶然因素,这些偶然因素都是命中注定的。《定贤》讨论评价人的行为的根据问题,主张观贤者当观其善心,功效不能作为“定贤”的根据,表现出明显的动机论倾向。版本较重要的有《四部丛刊》本、《诸子集成本》、黄晖《论衡校释》(附有《论衡佚文》、《王充年谱》、《论衡版本存供考》)、刘盼遂《论衡集解》及明通津草堂刻本等。 《论衡》30卷,85篇。其中《招致篇》已佚。其文避虚妄而求证实,立论深辟,推理明晰。有宋乾道本。《四部丛刊》本。 《论衡》校点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论衡》东汉王充撰。共85篇。现缺《招致》一篇,实存84篇。这是作者用毕生精力写成的一部重要著作,书中讨论了哲学、政治、宗教、文化等各方面的重要问题,为中国中世纪思想界开辟了一条新路。作者的文艺观点主要见于书中《艺增》、《超奇》、《自纪》等篇。王充很重视文学的教化作用,认为文学应“劝善惩恶”,“有补于世”,“作有益于化,化有补于正”,对哲理、历史散文,他提出要“诠轻重之言,立真伪之平”,话要说得轻重得当,辨别真伪。针对汉代谶纬迷信盛行而形成的“华而不实,伪而不真”的浮夸文风,他主张“疾虚妄”,“归实诚”,认为“虚伪之语不黜,则华文不见息;华文放流,则实事不见用。”(《对作篇》)在文学的形式和内容的关系问题上,作者主张文质并重,既反对有文无质:“人之有文也,犹禽之有毛也。毛有五色,皆生于体。苟有文无实,是则五色之禽毛妄生也。”(《超奇篇》)也反对有质无文:“龙鳞有文,于蛇为神;凤羽五色,于鸟为君;虎猛;毛蚡蜦,龟知,背负文;四者体不质,于物为圣贤。……物以文为表,人以文为基。”(《书解篇》)做到文质并茂,华实相符,“外内表里,自相副称”,“文见而实露”(《超奇篇》)。作者反对模拟,力主创造:“百夫之子,不同父母,殊类而生,不必相似;各以所禀,自为佳好。”(《自纪篇》)在作品语言上,他主张言文一致,通俗准确,并提倡明白晓畅的文风:“夫笔著者欲其易晓而难为,不贵难知而易造;口论务解分而可听,不务深迂而难睹”,(《自纪篇》)“言无不可晓,指无不可睹”(同上)。王充对文艺的论述虽不全面,但深刻而有见地,对后代的曹丕,葛洪,刘勰,白居易等有程度不同的影响。 论衡三十卷。东汉时王充(27—100年)所撰。王充出身于细族孤门,自幼好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据《后汉书·王充传》记载,王充曾一度受学于班彪,中年在县、郡皆任功曹小吏,入州为从事、治中诸官。晚年罢州居家,专门从事著述,“释物类同异,正时俗嫌疑”,著《论衡》八十五篇,二十余万言。此外,王充还著有《养性书》十六篇,《讥俗书》十二篇及《政务书》等,这些大都佚失。《论衡》是王充的主要著作,现存八十四篇,三十卷,其篇目卷数是这样分布的:第一卷有四篇,即《逢遇》、《累害》、《命禄》、《气寿》;第二卷有《幸遇》、《命义》、《无形》、《率性》、《吉验》五篇; 第三卷有 《偶会》、《骨相》、《初禀》、《本性》、《物势》、《怪奇》六篇; 第四卷有 《书虚》、《变虚》两篇; 第五卷有《异虚》、《感虚》两篇; 第六卷有《福虚》、《祸虚》、《龙虚》、《雷虚》四篇; 第七卷有《道虚》、《语增》两篇; 第八卷有《儒增》、《艺增》两篇;第九卷有《问孔》一篇;第十卷有《非韩》、《刺孟》两篇; 第十一卷有《谈天》、《说日》、《答佞》三篇;第十二卷有《程材》、《量知》、《谢短》三篇;第十三卷有《劾力》、《别通》、《超奇》三篇; 第十四卷有《状留》、《塞温》、《谴告》三篇; 第十五卷有《变动》、《招致》、《明雩》、《顺鼓》五篇(阙第四十五篇);第十六卷有《乱龙》、《遭虎》、《商虫》、《讲瑞》四篇;第十七卷有《指瑞》、《是应》、《治期》三篇; 第十八卷有《自然》、《感类》、《齐世》三篇;第十九卷有《宣汉》、《恢国》、《验符》三篇;第二十卷有《须颂》、《佚文》、《论死》三篇;第二十一卷有《死伪》一篇; 第二十二卷有《纪妖》、《订鬼》二篇; 第二十三卷有《言毒》、《薄葬》、《四讳》、《调时》四篇; 第二十四卷有《讥日》、《卜筮》、《辨崇》、《难岁》 四篇; 第二十五卷有《诘术》、《解除》、《祀义》、《祭意》四篇;第二十六卷有《实知》、《知实》两篇;第二十七卷有《定贤》一篇;第二十八卷有《正说》、《书解》两篇; 第二十九卷有《案书》、《对作》两篇; 第三十卷有《自纪》一篇。在现存的八十四篇著作中,其内容十分丰富,既有对先秦各家思想批判的论点,又有阐述其唯物主义自然观、伦理观、无神论等史料,因而这部书价值颇高。据《袁山松书》载:“充所作《论衡》,中土未有传者,蔡邕入吴始得之,恒秘玩以为谈助。其后王朗为会稽太守,又得其书,及还许下,时人称其才进。或曰:不见异人,当得异书。问之,果以 《论衡》之益。由是遂见传焉。”(《后汉书·王充传》注引)《论衡》在社会上出现以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首先,其对东汉末年学术风气的根本变化影响深刻。东汉末期,神学经学日趋荒诞,失掉了生命力。《论衡》的流传,给僵化的思想界吹来一股清新强劲之风,它引发了学术界离经叛道的倾向。另外,《论衡》汇集了先秦以来各种思潮中的无神论之精华,加以提高发展,首次建立起较完整的无神论理论体系,在中国无神论史上树起一座承前启后的丰碑,它对魏晋的无鬼论、范缜的神灭论以及后来历代的无神论都有重大影响。可是,自清朝初年起,有人对 《论衡》的真伪提出了怀疑。清人熊伯龙在他的 《无何集》中,认为《问孔》、《刺孟》是伪书,但这种观点并没有引起学术界足够的重视。《论衡》的版本很多,其中主要有明嘉靖中吴郡苏氏通津草堂刻本,明万历中刻本,明钱震泷刻本,明天启六年丙寅(1626)钱塘阎光表校刘光千刻本,明万历中新安程氏刻《汉魏丛书》本,明崇祯十五年壬午(1624)采隐山居刻增订六朝别解本,清嘉靖三十年乙酉 (1765)《四库全书》抄本,清光绪元年乙亥 (1875) 湖北崇文书局刻本,清光绪二年丙子(1876)红杏山房刻民国四年乙卯 (1915)蜀南马湖卢树楠修补印 《增订汉魏丛书》本,清光绪六年丙戌(1826)三鱼堂刻 《增订汉魏丛书》本,民国六年丁巳(1917)序潮阳阳氏刻 《龙溪精舍丛书》本,民国间上海涵芬楼影印明苏献可《通津草堂》本,民国八年己未(1917)上海商务印书馆据明通津草堂本初次影印《四部丛刊》 本,民国二十四年乙亥至二十六年丁丑(1935—1937) 上海商务印书馆排印 《丛书集成初编》本,民国二十二年癸酉(1933)上海新文化书社排印本,1974年上海人民出版社排印本等。关于 《论衡》的注解,主要有:《论衡校笺》,刘盼遂撰;《论衡集注》高苏垣撰,民国三十六年丁亥(1947)上海商务印书馆排印 《新中学文库》 本; 《论衡校释》,黄晖撰等。 论衡东汉政论、哲学著作, 王充作,30卷,85篇,今佚《招致》一篇。该书积三十余年而成,旨在“铨轻重之言,立真伪之平”,故名《论衡》。书中疾虚妄而求实证,抨击谶纬迷信,斥责俗儒妄言,是汉代思想史的重要资料。该书内容大量涉及两汉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思想文化,可供研究汉代长安引证参考。 《论衡》史学、哲学著作。东汉王充撰。王充生于公元27年,卒于97年。他写此唯物主义著作用了30多年。全书共85篇,20多万字,今亦85篇,但《招致》有目无文,所以实存84篇。本书批判了“天人感应论”和今文经学的造神运动以及当时风行的各种迷信活动。曾被统治阶级斥为“异端邪说”,长期受到埋没。写成后100年后才得以流传。现在通行版本有4种。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