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贡院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贡院选举制度: 所举荐人才集中或考试的地方称贡院。《续资治通鉴·宋纪》: “诏: ‘朝臣无得公荐贡举人。’ 故事,每岁知贡举官将赴贡院,台阁近臣得荐抱才艺者,号曰公荐。” 《清史稿·选举志》: “试士之所曰贡院。” 贡院❶唐宋时主持科举考试的机构。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始置于礼部,掌有关贡举事务,然独立于礼部之外,设有专门的印信。宋沿置。主管各路府、州、军、监解送进士、诸科举人名单和家状、保状、试卷,并负责核对其乡贯、举数、年龄等。平时以朝官一员主判。遇科场年份,由朝廷选派知贡举官主持礼部试,原主判官即罢任。试毕,以合格举人奏名朝廷,参加殿试。 北京贡院 贡院清代乡试、会试的场所。始见于唐代。清代形成专门格局,大堂东西侧为外帘,供管理人员居住;后为内帘,供考官居住;院两旁建号舍,供应试者居住。院外墙铺以荆棘,故又称“棘闱”。 贡院❶唐宋时科举考试机构。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始置于礼部,掌有关科举事务。然独立于礼部之外,设有专门印信。宋沿置。主管各地解送进士、诸科举人名单和家状、保状、试卷,负责核对其乡贯、举数、年龄等。平时以朝官一人主判。遇科场年份,由朝廷选派知贡举官主持礼部试。试毕,以合格举人奏明朝廷,参加殿试。 贡院在江苏省南京市秦淮河北岸。始建于宋乾道四年(1168年),原为私宅,明永乐中改为贡院,为全国各省最大的一处贡院。太平天国时,天京沦陷后为湘军所毁,现存建筑为清代同治时重修,院内第一道建筑为木结构牌坊,第二道建筑五门,第三道建筑为龙门,第四道建筑为明远楼。明远楼平面呈四方形,上部为三层木结构楼阁,其内有历代石碑22通,记述有历代重建增修建筑情况与有关科举事务。 贡院又名贡士院。位于济南今省府前街北首一号,山东省人民政府大院东半部,是明、清时举行乡试的场所。自明洪武初建至今已有五百多年历史。初建时规模较小,号舍不过五千,后虽有所增加,但舍内十分狭窄,仅可容人对面侧身而过。院内主要建筑物有明远楼、聚奎堂、至公堂等。原贡院大门三开间,正中悬“贡士院”匾额,门外东西各建辕门一座,门内建“明径取士”“为国求贤”两个牌坊。二门叫“龙门”,门后又有平列的四个门。再进为至公堂,为监临官及其所属办公的地方。至公堂后为明远楼,登楼可瞭望全院,堂楼两旁为应试号舍,是若干条东西小巷,每巷编为一个总号,每号内有面南的砖墙瓦顶小棚子60—100个,相互毗连,为考生在内考试和暂住的地方。光绪年间应试号舍达14500个,这些建筑总称外帘。应试者入内后即封号栅,俟交卷日方开。外帘之后为内帘,其建筑有聚奎堂,两旁为主考官与其它官吏办公和食宿之处。全院围墙两重,内墙高一丈,外墙高一丈五尺,墙上都密布荆棘以防爬越,故有“棘阁”之称。清末废科举后,至公堂以南改建提学司署,监临院以北改建为济南中学堂,又于提学署东建模范小学,东新号改建为图书馆,西新号建为谘议局,辛亥革命后改为省议会,今为省人民政府宿舍楼群。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