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质疑录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质疑录医论。明张介宾撰。一卷。介宾有《类经》已著录。本书为张氏晚年之作。认为医以寄生死,故不得不阐发其精微,探其义蕴。故取先圣之经,正前贤之误,对其谬误,必加质疑,而予以辨论,故名。成书于天启四年(1624)。约二万字。书中论有:“论伤寒无补法、论真中风外有六经之形症、论肝无补法、论无痰不作眩、论阳常有余、论气有余即是火、论痢无止法”等医论四十五篇。从中医基本理论,到临床诊断治疗,对前贤之误,均提出质疑。有些论述颇有卓见,如伤寒一证,必辨虚实,攻补兼施,而不泥于伤寒无补法之说。中风必辨十二经见证,而不以治伤寒之法治之。血证必先清外感,次理内伤,而不泥张洁古“见血无寒”之语等。书中体现了重阳气,习用温补之剂以疗虚寒证的特点,尤以“论阳常有余”论中体现明显。对研究中医基本理论,颇有参考价值。有康熙二十七年(1688)刻本。收入《医林指月》。 质疑录一卷。明张介宾 (详见 《类经》)撰。此书成于明天启四年 (1624),为张氏晚年之作,旨在纠正前人之偏执谬误。作者主张偏于温补,故重在正刘完素、张元素、朱震亨诸家偏于寒凉攻伐之失。书中之论凡四十余条,刻析利害,语皆切实。其中精辟之说,不泥古人。如古人以为伤寒无补法,血证见血无寒。作者则认为,伤寒一证,须辨虚实,攻补兼施;治血证则必先清外感,次理内伤;中风之证则应辨十二经见证,而不以治伤寒之法治之。此书在中医理论方面,有较新建树,可为后世参考。有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刊本,乾隆中钱塘王氏医林指月刊本,1981年江苏科技出版社点校铅印本。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