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赋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赋唐代说唱艺术。自汉魏时的俳偕杂赋发展而来,题材全部取材于民间故事和传闻,每篇篇幅不长,句式基本上是以四六言的当时口语为主的赋体韵文,换韵较频繁,节拍急速,介于说与唱之间。此类作品在结构上大体可分为两类: 一是开篇时讲明故事起因,然后以互相问答、反复辩论来展开故事,最后以几句议论,寄托讽喻之意以作结束,如《晏子赋》等; 一是有头有尾地讲述故事,与典型的赋体不同,如《韩朋赋》、《燕子赋》等。 243 赋文体名。“赋”字的原意是指“诵说”。《汉书·艺文志》所谓“不歌而诵谓之赋”。在《毛诗郑笺》中,“赋”又解为“铺陈”。“赋”作为文学体制,和楚辞有一定关系,至荀卿《赋篇》,始有定名。它起源于战国后期,到汉代才形成确定的体制。在内容上,“赋”注重“体物”和“写志”。在形式上注重铺陈。语言精美,色彩绚烂,讲究音韵和句式,形成一种自由而严谨,流动而又凝滞的文体,既适合散文式的铺陈事理,又保存一定的诗意。“赋”在流变过程中又可分为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等。 赋fu古代文体名。它最初并不是文体,而有另外两种含义,一是指“不歌而诵”的朗读方式;二是指铺陈言志的表现手法。这种手法对赋的形成有一定影响。战国荀卿作有《赋篇》,其中用隐语的方式铺陈描写了礼、智、云、蚕、箴等事物,是文学史上最早的以赋名篇的作品。其后的宋玉相传有《风赋》等作品,对赋的发展进一步做出了贡献,使赋逐渐形成一种文体。汉代枚乘作有《七发》,正式确立了汉赋的体制。 赋税。土地为国家所有,其地所产之物应归国家一部分作为用地费用称赋。赋者以供军用。《说文》: “赋,敛也。从贝武。” 贝为钱,武为军。《史记·秦本纪》:“(孝公) 十四年 (公元前348年) 初为赋。”集解: 徐广曰: “制贡赋之法也。” 索隐,谯周云: “初为军赋也。”《晋书·地理志》: “ (西周),1夫1妇受田100亩,公田10亩。……士工商家受田,5口乃当农夫1口。有赋有税,税谓公田什一及工商衡虞之入也,赋供车马甲兵士从之役。民年20受田,60归田。” 赋文体名称。古代兼具诗歌与散文特点的文学体裁,盛行于汉代。先秦时代,“赋”字有两个含义: 一是《诗经》中赋、比、兴的赋,是一种铺陈直言的表现手法;二是赋诗言志的赋,是一种并非歌唱而又接近于“诵”的具有特殊音调的诵朗方式。也就是班固《汉书·艺文志》所说的“不歌而诵谓之赋”。作为一种文体的赋,其名称究取何义,一直无定论。刘勰在《文心雕龙·诠赋》中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意思是说赋就是排铺之意。把文采排铺出来,为的是描绘事物,抒写情志。现存最早的赋是战国时代荀况的《赋篇》。汉初,赋体文学开始兴盛,并形成了特定体制,讲究文采、韵节,兼具诗歌与散文的性质,以写志为主,多带讽谏怨悱之意。因在形式上受楚辞影响较为明显,故又称“骚体赋”,代表作家作品有贾谊《吊屈原赋》、《鵩鸟赋》。随着西汉帝国经济的日趋繁荣,统治阶级生活日益奢侈,歌功颂德,铺采摛文的散体大赋逐渐形成,到西汉中叶,大赋发展到顶点,典型的代表作家作品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上林赋》。东汉时又出现了一些抒情小赋,如赵壹的《刺世疾邪赋》、蔡邕的《述行赋》、祢衡的《鹦鹉赋》等。后来,赋向骈文和散文两个不同方向发展,接近于散文的为“文赋”,接近于骈文的为 “骈赋”、“律赋”。 赋我国古代文学样式之 一,是 一种兼有诗歌与散文特点的文学体裁。赋这种文学形式,始于战国时期,至汉代形成它固定的模式与体制。赋的主要特点是,铺陈事物讲求文采,句式多以四言、六言为主。虽然需要押韵,但韵脚比较自由,可以隔上三四句,甚至五六句相押,并可以换韵,大体与内容段落相 一致即可。汉代的赋称“古赋”,一般篇幅都较长,其结构多用问答的形式,韵散夹杂,喜用生字僻字; 六朝时期的赋称 “俳赋”,也称 “骈赋”,一般篇幅都较短,并讲求对偶工整、声律铿锵与使用典故等; 唐宋时期科举考试采用的一种赋体称“律赋”,讲求文章格式统 一、对仗工整严格、平仄声律和谐,并由考官出题限韵,而且全文不得超过400字; 至中唐以后,受古文运动的影响,形成了新的创作风格,称 “文赋”。文赋比起律赋来要自由得多,其字句长短参差错落,形式自由富于变化,押韵也比较随便,注重行文的流畅与语言的清新。 赋文体。班固《两都赋序》:“赋者,古诗之流也。”由《诗经》、《楚辞》发展而来,最早有战国荀况的《赋篇》,汉代形成特定体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文心雕龙·诠赋》)。一般都用韵。可分古赋、俳赋、律赋、文赋等。 赋文体名。班固《两都赋序》说:“赋者,古诗之流也”。赋用作文体的名称,最早见于战国后期荀况的《赋篇》,荀卿的《礼赋》、《知赋》等,到汉代才形成确定的体制。讲究辞采、韵节,兼具诗与散文两种性质,盛行一时,亦称为“新体赋”、“汉大赋”。后来演化成“骈赋”、“律赋”、“文赋”等不同类型。《文心雕龙·诠赋》中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体物写志,指赋的内容;铺采摛文,指赋的形貌。与诗其比,赋的特点首先在于注重“体物”,摹写事物。所以陆机《文赋》中说:“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鲜明地区别了诗与赋两种文体的不同。赋在内容上注重通过“体物”以“写志”,在艺术表现上注重铺陈,形容事物的外形和内理,在语言上注重华丽的词藻和绚丽的色彩。赋也讲究声韵美,它把散文的章法、句法和诗歌的韵律、节奏结合在一起,灵活运用排比、对偶、拟人、重叠等多种修辞方法,形成自由而严谨、流动而凝固的文体。赋可以通过摹写事物来达到抒发情志的目的,这是赋体在内容上的要求。 赋文体名。班固《两都赋序》:“赋者,古诗之流也。”最早以《赋》名篇者一般认为是战国荀卿的《赋篇》。至汉代形成一种特定的体制,讲究文采、韵节,兼具诗歌与散文的性质,在当时颇为盛行。以后或向骈文方向发展,或进一步散文化。接近于散文的为“文赋”,接近于骈文的为“骈赋”、“律赋”。科举制度建立后,亦以赋为考试内容,而以应试之赋为“律赋”。参见“律赋”。 赋文体名。刘勰《文心雕龙·诠赋》:“赋也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班固《汉书·艺文志》:“赋者,古诗之流也”。溯其源流,“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信兴楚而盛汉”(《文心雕龙》)。初有荀子《礼赋》、《智赋》,宋玉《风赋》、《钓赋》。及至汉代,“陆贾扣其端,贾谊振其绪,枚马同其风,王扬骋其势”,“拟诸形容,则言务纤密;象其物宜,则理贵侧附”(《文心雕龙》)。或长于叙事,或长于说理,体制宏大,铺张扬厉,遂蔚成汉赋之大国。赋体,多用客主问答形式,极声貌以穷文,缘情发义,托物兴词。三国两晋以及六朝,受诗歌声律对偶之影响,汉赋变为俳赋(亦称骈赋);唐代,再变而为律赋,宋代又变而为文赋。故赋之为体,可分骚体赋、汉大赋、抒情咏物小赋、骈赋、律赋、文赋等。 赋古代文体名。本意指诵说,如 《汉书·艺文志》 “不歌而诵谓之赋。” 《毛诗序》把 “赋” 作为 《诗经》 “六义” 之一,解作铺的意思,指铺陈言志的手法。战国后期赵人荀卿《赋篇》,最早以 “赋” 名篇,“赋” 开始被用作文体的名称。汉人把屈原、宋玉的辞和z荀卿的赋统称为辞赋,看到了两者的密切关系,并把屈原看作辞赋之祖。汉初,逐渐形成一种特定的体制。它继承 《楚辞》 形式上一些特点,讲究文采、韵律和节奏,又吸收了战国纵横家铺张的手法,内容上着力 “体物”,也注意到 “写志”,即通过摹写事物来抒发情志。此外,趋于散文化,经常使用排比、对偶的整齐句法,既自由又谨严,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赋体的流变大体经历了从屈原、宋玉的骚赋,到贾谊、枚乘、司马相如代表的汉赋,魏晋南北朝流行骈赋,唐代盛行科举考试专用的律赋,唐宋时代趋向散文化的文赋各个阶段。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