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赕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赕中国南传佛教敬佛布施活动。“赕”为傣语音译,源于巴利语,意为“布施”。其含义十分广泛,凡是自愿将其食物、金钱以及其它物质财富等无偿地敬献给佛、僧侣或其他人的活动,均可称为“赕”。云南西南部傣、布朗、德昂、阿昌等民族由于信奉南传佛教(即“小乘佛教”或“上座部佛教”),均有此种活动。其种类很多,主要包括“赕坦”、“赕帕”、“赕毫”、“赕恩”、“赕宰”等。“赕坦”即指抄写经书敬献给佛寺;“赕帕”即指缝制袈裟敬献给僧侣;“赕毫”是指将食物送到佛寺给僧侣享用,或施舍给贫穷之人;“赕宰”则意为施舍智慧和力气,即当没有任何物质可以帮助他人之时,也可用心和力气为他人做好事。认为“赕”不仅是对佛的虔诚,同时也是一种高尚社会美德,因此,在中国南传佛教地区,“赕”是一种十分普遍的宗教活动和民俗活动。 赕dan傣语音译,意为“供奉”、“布施”。亦称“赕佛”。西双版纳等地傣族斋僧礼佛的各种活动的通称。在佛教节日或民间婚丧节庆期间进行,主要有“赕路皎”(送儿童入寺为僧)、“赕坦木”(向佛寺献经书)“赕帕”、(向僧侣捐赠做袈裟的布)、“赕毫轮瓦”(向佛寺捐献稻谷)、“赕墨哈班”(修来世)、“赕暖帕短”(表彰出家为僧年至五十而不还俗者)、“赕帕干”(表扬模范遵守戒律之僧侣)等。小赕半天一天,参加者一户或一村; 大赕3—5天,亦有全勐联合举办的。每次做赕时信徒都带鲜花及其他供品, 聆听僧侣讲经说法, 大赕时晚上常有歌舞、花灯、放烟火等活动。供品全归佛寺所有,为佛寺主要经济来源。解放后已渐减少。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