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迁徙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迁徙qianxi(1)多种候鸟依不同季节,在越冬地与繁殖地之间进行有规律的变更栖居地区的一种习性,称为迁徙。鸟类的迁徙行为具有定期、定向和群集性的特点,既受外界环境(食物和气候)等因素变化的影响,又是由遗传决定的,候鸟迁徙一般要穿越省界、国界和海洋,行程万里。飞行高度约在900米以下,小鸟在100米左右; 飞行速度每小时约为40~80公里;距离较短的,每天旅程约100公里,长距离飞行的,每天旅程约150~200公里。至于它们是如何返回故地的,目前较为流行的观点是:视觉定向,认为鸟类是依据太阳和星辰的位置确定迁飞方向;感觉定向,认为鸟类是靠对地球磁场感应确定迁飞方向。(2)哺乳类中的蝙蝠类、驯鹿和昆虫纲中的东亚飞蝗,个别种的蝶类等也有迁徙现象。(3)水生无脊椎动物甲壳类和水生脊椎动物鱼类和鲸类的洄游,也属迁徙。 迁徙migration蜂群逃避不良环境条件的行为。主要是对季节性蜜源缺乏的反应,全群迁飞到有植物开花的地方。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大蜜蜂、黑大蜜蜂、东方蜜蜂的野生蜂群以及西方蜜蜂的非洲类型具有迁徙行为。大蜜蜂每年都要迁飞,在一年中它们分别在两个不同的地方, 两次造脾建筑新巢和哺育蜂子。例如, 在斯里兰卡, 大蜜蜂从12月到翌年5月生活于沿海平原和北中部地区,6~7月迁飞到山区高原,10~11月再迁回沿海平原;两地距离约150千米,蜂群每小时约飞翔20~30千米,每天可飞行5~8小时;飞行途中,在一个地点往往停留几天或10几天,以补充食料,往往迁飞30余日才到达目的地。东方蜜蜂的野生蜂群, 大致是在夏末秋初的缺蜜季节, 由山谷飞到高山,晚秋再迁回低山或谷底。属于西方蜜蜂的埃及蜂野生蜂群,随着当地干旱季节的来临而南北迁徙。 迁徙人口从一地搬到另一地的行为。《唐明律合编》:“凡犯流者,妻妾从之。父祖子孙欲随者,听迁徙,安置人家口亦准此。” 迁徙Qianxi鸟类在特定的繁殖区和越冬区之间所进行的一种大规模的、有规律的移动。这种移动的基本特点是定期、定向并且常常集成大群来进行。目前的统计表明,在古北区陆地上繁殖的589种鸟类中,40%的种类进行迁徙。鸟类在迁徙时常常集结成一定的队形,如大雁常排成“一”字形或“人”字型的雁阵。迁徙的距离有近有远,从几公里到15 000公里,距离最长的是北极燕鸥(Sterna paradisaea),这种鸟在北极繁殖,在南极海岸越冬,迁徙旅途长达18 000多公里。迁徙的高度一般在几百米左右,飞行速度为40—65公里/小时,持续飞行时间可达46—75小时。 迁徙古刑罚。将犯人及其亲属或受株连的人迁离乡土。秦汉时无流刑,但有迁徙。唐有杀人移乡之规定,即杀人者应判死刑,遇有赦免,为避免死家亲族报复,乃将罪犯移于千里之外为户。元代定迁徙法,将应徙罪犯强制迁出原居的一千里外安置,并且永远不许回籍,明、清均采用此刑罚,但具体作法不尽相同。 迁徙鸟类依季节而变更栖息地的定向的周期性迁移行为。有迁徙行为的称“候鸟”。 迁徙多种候鸟依不同季节,在越冬地与繁殖地之间进行有规律的变更栖居地区的一种习性。候鸟迁徙一般要沿海岸、大河穿越省界、国界和海洋,行程万里。至于鸟类是如何返回故地的,目前观点是:视觉定向,认为鸟类是依据太阳和星辰的位置确定迁飞方向;感觉定向,认为鸟类是靠对地球磁场的感应确定迁飞方向。笼养的观赏鸟,每当迁徙季节时,在笼中显得异常不安,常有撞笼现象。当迁徙季节过后,才逐渐安静下来。 迁徙穆罕默德于622年9月从麦加迁徙到麦地那的事件。音译希吉来。穆罕默德伯父阿布·塔里布和妻子赫蒂彻先后于620年逝世,穆罕默德在麦加传教失去了免遭古来氏贵族迫害的保护人,不得不于622年9月迁往麦地那。穆罕默德死后,其信徒为纪念此事,经第二代哈里发欧麦尔规定,“希吉来”为伊斯兰教纪元,并以迁徙的那一年阿拉伯太阴年的岁首 (公元622年7月16日) 为元年元旦。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