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通假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通假Tongjia

也叫通借,是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的一种使用文字的方法。它与本无其字的假借造字法不同,但习惯上往往也被称为假借,是本有其字的假借。其中,应该使用的、字形与意义相吻合的字为本字,被用来代替本字的、意义与本字无关的字为借字。如 《史记·项羽本纪》“旦日不可不蚤来谢项王”中,“蚤”本义是虫名,意义与此句无关,所以是借字,其本字是“早”。《孟子·告子》“今有无名之指,屈而不信”中,“信”本是诚实、真实的意义,与此句无关,也是借字,本字是“伸”,表示伸展的意思。《诗·魏风·硕鼠》“三岁贯女”,“贯”在此处应是“事奉”的意思,而它的本义是“钱贝之贯”,与“事奉”无关,故是借字,本字是 “宦”, “宦”有事奉义。
从原则上讲, 通假是由于声音的相同或相近在书写时使用了不该使用的字的现象,类似今天的写别字。但由于种种原因,这种作法在古代十分普遍,并得到社会的广泛承认,约定俗成,大家都这样写,也就作为一种书面语言现象流传下来了。通假之所以能得到当时人们的共同认可, 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借字与本字之间的对应关系是比较严格的,哪个字与哪个字可以通假是一定的;不是任何一个音同音近的字都可以拿来充当某个字的借字的。而且通假现象主要出现在先秦两汉时期,南北朝以后一般只能使用前时代已经确立了的借字,不允许再扩大通假字的范围了。通假字的使用给后人的阅读带来很大的困难,不少读者没弄懂通假的道理,遇到借字也按照其字形所显示出的意义去理解,这势必会产生讹误,从而无法正确地把握原文文意。如对《苟子·劝学》“强自取柱,柔自取束”一句中的柱,唐人杨倞便视为“屋柱”之“柱”,将“强自取柱”解为“凡物,强则以为柱而任劳”,这就误解了原句的含意。“柱”是借字,本字是“祝”,折断的意思,“强自取柱”是“强自取折”的意思。通假现象搞清楚了,文意也就通畅了。现代的简化字也常常使用通假的原理,如将“”简为“谷”,将“幾”简为“几”等,都是将本字的通借字作为简化字通行。

通假

又称“通借”。指古书中音同、音近的字互相通用和假借的现象。广义的通假包括同源通用和同音假借两种情况。狭义的通假则指用意义毫无联系只是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本字的现象。如早晚的“早”借用“蚤”等。通假的条件在于声音相同或相近。细分有同音通假、双声通假、叠韵通假3种。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9 3: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