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140 道

地方行政区划单位。汉在少数民族聚居区设县称道。唐贞观年间,按山河形势分全国为关内、河南、河东、河北、山南、陇右、淮南、江南、剑南、岭南等10道。每道不设长官,有时派遣大臣巡视。开元二十一年(733)分山南道为山南东道、山南西道,分江南道为江南东道、江南西道,又置京畿、都畿、黔中等道,全国为15道,是监察区,置采访处置使。北宋初沿袭,分有13道,后改道为路。明清又设道,为省、府之间的监察区。


189 道

本义上是指人走的道路,但在哲学的引申中,却有这样几种不同的含义: (1)法规、规律、原理、准则。最早出现于春秋时代,子产提出“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左传·昭公十八年》)这里天道指天体的运行规律,人道指做人的最高准则。孔子少谈天道,多谈人道。韩非把道说成是自然界自身的规律,西汉董仲舒提出:“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举贤良对策三》)他的道是封建伦理纲常。北宋张载说:“由气化,有道之名” (《正蒙·太和》)。把道说成气化的过程。(2)宇宙万物的本原、本体。《老子》:“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把道看成是宇宙的本原。庄子则进一步发挥老子思想,把道说成是虚玄微妙,超乎感觉经验的宇宙本体。北宋邵雍提出“道为天地之本,天地为万物之本”(《观物内篇》)。(3)一定的人生观、政治理想或主张。《论语·公冶长》:“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又 《卫灵公》: “道不同,不相为谋”。


043 道

本义指路,引伸为道理、规律、原理、准则、宇宙的本原等。《易·系辞》“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最早由子产提出 “天道远,人道弥,非所及也”(《左传·昭公十八年》)。“道生之,德畜之”(《老子·五十一章》),人道指做人的最高准则。道在伦理意义上指伦理道德,即一定的人生观、世界观、政治理想或思想体系。引伸为人们必须遵循的社会行为的准则、规矩或规范。孔子认为“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论语·公冶长》),“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卫灵公》)。荀子将道和德连用。《中庸》讲修身之道,认为“修身则道立”,“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董仲舒认为道是封建伦理纲常,说 “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 《春秋繁露·基义》)。

行政区级别名。唐代置,国家的一级行政区。直属中央。设采访使监察一道政务。道下设州,州下设县。《旧唐书·地理志一》:“贞观元年(公元627年)悉令并省。始于山河形变,分为10道:一曰关内道,二曰河南道,三曰河东道,四曰河北道,五曰山南道,六曰陇右道,七曰淮南道,八曰江南道,九曰剑南道,十曰岭南道。至十三年定簿,凡州府358,县1551。至十四年平高昌,又增2州6县……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分天下为15道,每道置采访使,检察非法,如汉刺史之职:京畿采访使(理京师城内),都畿(理东都城内),关内(以京管遥领),河南(理汴州),河东(理蒲州),河北(理魏州),陇右(理鄯州),山南东道(理襄州),山南西道(理梁州),剑南(理益州),淮南(理扬州),江南东道(理苏州),江南西道(理洪州),黔中(理黔州),岭南(理广州)。”

中国哲学范畴。❶本义为人走的道路,引申为规律、原理、准则、宇宙的本原等。初见于《左传·昭公十八年》:子产称:“天道远,人道迩。”孔子罕言性与天道,认为“君子学道则爱人”(《论语·阳货》),重在说明“道”的人事意义。老子把先天地而生的宇宙本原看作道,以之为天地之母。庄子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根。《易传》把道看作阴阳的对立统一。《管子·心术》认为:“道在天地之间也,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荀子》重视为人之道。韩非把道理解为“万物之所然,万理之所稽”的自然规律。西汉董仲舒把道理解为封建纲常,认为“天不变,道亦不变”。三国魏何晏、王弼等祖述老庄,以道为无。西晋裴頠强调“有”的意义,认为“总物混成,宗极之道也”。唐韩愈以道为“相生养之道”,重申其伦理内容。两宋理学以之为最高本体,但诸家的解释不同。张载以气为道,认为道是气化过程;朱熹以理为道,重视道的伦常意义。明清之际王夫之认道为元气之理。清颜元以理气统一为道,认为“理气俱是天道”。清戴震把道理解为“气化流行”的过程。
❷指一定的人生观、政治理想或主张。孔子有“道不同,不相为谋”的主张。


❶中国汉代在零陵、广汉、越嶲、武都、陇西、天水等有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置的行政区划名,相当于县。《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县有蛮夷曰道”。
❷中国唐贞观元年(627年)将全国划分10道,为地理区划,不是行政区划。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又分成15道,才确立了地方行政区划道(镇)、州(府),县三级制。两宋和金时期,废道改为路、州、县三级制。元代以省领道、路、府、州、县的三级或多级制。辛亥革命前后为省、道、县三级制。参阅谭其骧《中国历代政区概述》。
❸旧时日语意为路。如尾道。在今本州西南沿海。公元12世纪后半期发展为商港。1898年设市。
❹旧时朝鲜行政区划名称。相当于中国的省。如平安道。后划为平安北道和平安南道。


中国古典哲学与美学术语。指人们对世界本源及自然社会的规律和法则的一种认识,由此可反映他们对美的产生、表现形式和本质的理解。中国美学史上,各家对道的解释都不相同。如阮籍提出美在于“法自然而化”之道,刘勰认为一切现实美都是“自然之道”的外部表现等。参见“哲学”中的“道”。

中国古代道德哲学中的基本范畴,也是哲学基本范畴。古初之义指道路,后用指事物的根本法则和总规律。在先秦哲学中,道主要被区分为自然之道和人道。春秋时期的子产区分出“天道”与“人道”,老子认为“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老子》81章)《易传》提出“天道”、“地道”、“人道”,天道、地道指自然法则,指阴阳、刚柔;人道指人的社会伦理法则,指仁与义。儒家重视道,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又说:“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卫灵公》)“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论语·公冶长》)儒家的道有二义。一指伦理法则,如仁、忠恕。孟子说:“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 (《孟子·尽心下》) 《中庸》说:“率性之谓道。”其中又可分为圣人之道、君子之道、小人之道、妾妇之道、子道等细目。如《易传·泰卦·彖传》说:“内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也。”一指政治法则,如《礼记·杂记下》说:“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不能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又有王道、霸道、君道、臣道等细目。后儒对道多有解释。唐韩愈认为道即由仁义而达人之目的的途径,他说:“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原道篇》)宋儒以性解释“道”。邵雍说:“性者,道之形体。”(《伊川击壤集》序)道、理相通,程颢认为,“道即性也。若道外寻性,性外寻道,便不是。”(《二程遗书》卷1)朱熹认为诸德皆是道的体用。他说:“道者,仁义礼乐之总名,而仁义礼乐,皆道之体用也。”(《朱子文集》卷72《苏黄门老子解》)明王阳明以心释道,他说:“心即道,道即天。知心则知道知天。……道即性即命,本是完完全全,增减不得。”(《传习录》上)又以良知说道,“良知即是道。”(《传习录》中)王艮以身论道,认为尊身即尊道。他说:“身与道原是一件。至尊者此道,至尊者此身。尊身不尊道,不谓之尊身;尊道不尊身,不谓之尊道。须道尊身尊才是至善。”(《王心斋先生遗集》卷1《答问补遗》)清戴震认为出于身者即道,他说:“出于身者,无非道也。……道者,居处饮食言动,自身而周于身之所亲,无不该焉。”“专以人伦日用举凡出于身谓之道。”(《孟子字义疏证》33、34)道在中国古代道德哲学中,是一个规范诸具体道德范畴的总概念。道的概念的提出,表明古代道德思想的发展和成熟。道心 (见“人心道心”条。)

道dao

介词,介绍动作开始的处所,相当于“从”等。“奚道”相当于“怎么”。如:❶诸使者道长安来。(《汉书·淮南王安传》“道”句:众使臣从长安来到。)
❷君何年之少而弃国之早!奚道至于此乎? (《晏子春秋·杂篇》“道”句:你为什么这样年轻而被逐出国家又如此之早! 〔你是〕怎么来到这里的?)

道教基本教义。“道”在中国哲学史上是一个涵盖面极其宽泛,蕴涵很深的范畴。它大致包括的含义有:(一) 宇宙 (天地万物) 的本体和本原; (二) 事物发展总的规律和过程; (三) 政治原则、伦理道德的规范等。“道”的概念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哲学家那里有不同的解释。道教尊老子为教主,吸收其五千文来文饰其教,遂衍化出道教的教理教义。道教认为“道”无所不包,无所不在,是一切的开始。《道德经》 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教则把它演化为“洪元、混元、太初”三个不同的世纪,再把“道”人格化为神,三个世纪便成为三清尊神。道教的其他教义理论、神仙位格等皆由此而派生。

中国道教根本信仰。原为道家思想的最高哲学范畴,出自于老子 《道德经》。仍被道教继承和改造,奉为信仰核心。其特点是没有形状,无处不在,不可言说,永恒不灭。道教一切教义皆从此引申。

西周时期关中的交通道路。《诗·小雅·大东》:“周道如砥,其直如矢,君子所履,小人所视。”这说明当时西周在关中的交通道路平坦笔直,是专供达官贵人和统治阶级使用的,一般老百姓是禁止通行的。

中国道教根本信仰。原为道家思想的最高哲学范畴,出自于老子 《道德经》。乃被道教继承和改造,奉为信仰核心。其特点是没有形状,无处不在,不可言说,永恒不灭。道教一切教义皆从此引申。

地方行政区划名。唐朝在州之上设道,为督察机关,不是一级地方政府。唐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山东分属河南、河北两道。河南道所辖的州在山东境内有14个,河北道所辖的州在山东境内有6个,共20个州、92个县。宋朝改道为路。民国二年(1913年),省下设道,实行省、道、县三级制。山东设岱北,岱南、济西、胶东4个道,共辖107个县。民国十六年(1927年),又废道制,实行省、县二级制。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20: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