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郭元振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郭元振656—713唐魏州贵乡(今河北大名东南)人。名震。少有大志,任侠使气。十八岁举进士,为通泉尉。武则天授右武卫铠曹参军。会吐蕃请和,其大将论钦陵请四镇兵,分十姓之地。朝廷使察其事宜。还上疏,陈述置四镇之必要,武后从之。又建议朝廷:吐蕃百姓厌倦徭戍之役,咸愿早和。如国家每岁发和亲使,乘机离间吐蕃内部,使其上下相猜,欲大举攻唐亦不可能。后然其计,行之。后数年,吐蕃君臣果相猜忌,卒诛钦陵,其弟赞婆等降唐。因令其与河源军大使夫蒙令卿率骑往迎。大足元年(701年),迁凉州都督、陇右诸军州大使。始于南境硖口置和戎城,北界碛中置白亭军,控其要路,拓境千五百里,自是州无虑忧。又遣甘州刺史李汉通开置屯田,尽其水陆之利。数年丰稔,积军粮支数十年。其风神伟壮,而善抚御,在凉州五年,夷夏畏慕。令行禁止,牛马披野,路不拾遗。河西诸郡为置生祠,揭碑颂德。神龙中,迁左骁卫将军、安西大都护。西突厥乌质勒部落渐强,至其牙帐计事,会大雨雪。乌质勒年老,不胜寒,会罢而死。其子娑葛以为计杀其父,谋勒兵袭击。副使解琬知之,劝其夜逃。不听,安卧帐中。次日,亲入牙帐,素服往吊,哭甚哀,娑葛感之义,更遣使献马五千,牛羊十余万。诏拜金山道行军大总管。开元元年(713年),玄宗于骊山讲武,他坐军容不整之罪流放新州,旋起为骁州司马,病死途中。 郭元振公元656—713年唐朝名将,名震,魏州贵乡(今河北大名县)人。少年时期即有大志,16岁入太学,18岁举进士,为武则天赏识,授官为右武卫铠曹参军。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年)出使吐蕃,据理不让安西四镇和十姓突厥之地。大足元年(公元701年)任凉州都督,屯田积谷,强兵足食。神龙年间(公元705—707年),改任安西大都护,争取突骑施汗国与唐朝结好,使西域得以安定。此后历任朔方军大总管、兵部尚书。因为骊山讲武时军容不整,唐玄宗要将他斩首示众,张说谏诤,才得免死,流放新州。次年起用为饶州司马,半途病死。 郭元振656—713唐代名将。神龙年间(705—707),任安西大都护,争取突骑施汗国与唐朝结好,使西域得以安定。后历任朔方军大总管、兵部尚书。开元元年(713)卒。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