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鄂伦春族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鄂伦春族

鄂伦春族是全国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位于嘉荫县东南部约65公里处的乌拉嘎,有鄂伦春人约有2300人,是伊春市鄂伦春族比较集中的居住地。鄂伦春族世代从事狩猎生产,这是鄂伦春人最重要的生产活动,是他们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他们狩猎工具主要是枪、马、狗,以及弓箭、扎枪等。
鄂伦春族的服饰多取自兽皮,尤以狍皮为最多。鄂伦春人用狍皮做成男女冬季长袍和夏季长袍以及靴、裤、帽、手套、被褥等。男子冬季长袍用七八张狍皮缝成,为了便于骑马,前后襟均有开衩,开衩处和袖口镶有薄皮,既结实,又显美观。这种长袍,青少年、壮年、老年均可穿用。女子冬季长袍比男袍长,大襟覆盖脚面,左右开衩,开衩处和衣边、袖口均绣有美丽的花纹,有古朴纯厚之美。
皮裤是用冬季狍皮制作,两三张狍皮做一条裤。过去无论男女均有穿套裤的习惯,做一件套裤需一大张或两小张狍皮,套裤无裤裆,只有两条马蹄形裤腿,用皮绳拴在裤带上,穿上套裤干活不易把裤子磨坏。狍皮帽鄂语叫“灭塔哈”,是用狍头皮按狍头原样缝制而成,“双耳挺然,如人生角”,不仅可以防寒,而且是狩猎时的伪装。
鄂伦春族利用桦树皮具富油脂、柔韧轻巧、不透水、不易腐烂的特点,制成各种生活用具。夏天的仙人柱、舟船以及各种器具,皆是桦树皮为之,特别是桦皮容器尤为鄂伦春人所必需。桦皮器皿有几十种。这些用途不同,形状大小各异,样式优美的桦皮制是鄂伦春族也是北方渔猎民族(包括赫哲、鄂温克等族)物质文化的一大特点。桦皮轻便耐用,不怕击打,不易损坏,又便于携带,因此非常适合北方渔猎民族的生产特点和生活习惯。
鄂伦春族儿童从出生之日起直至两岁,都是在摇篮里度过的。鄂伦春族的摇篮“欧姆凯”支架用两块成U形的薄木板衔接而成,长板做底帮,短板做背靠帮,衔接处呈45度角。摇篮底部钉薄木板,头部的底用皮子或用皮绳纺织而成。摇篮帮多用红、黑、绿等颜色绘成图案或花纹。背面挂有各种装饰物,如兽骨、兽角、贝壳、铜铃、神像。孩子睡在摇篮里,平时挂在仙人柱母亲铺位上的横杆上;迁徙时背于身后,骑马而行;狩猎时挂于树杈之上。摇篮,对于鄂伦春族抚育儿童起着重要作用。


鄂伦春族

鄂伦春族人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交接处的大小兴安岭中,特别是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鄂伦春自治旗。使用鄂伦春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通古斯语支。没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鄂伦春族人普遍信仰萨满教,崇拜自然物,相信万物有灵,盛行对祖先的崇拜。
“鄂伦春”是民族自称,意思为“山岭上的人”或“有驯鹿的人”。这一名称在清初的史料中就有记载。鄂伦春人长期以狩猎生活为主,采集和捕鱼为辅。几乎所有的男子都是优秀的骑手和百发百中的射手,他们对各种野兽的习性和生活规律了如指掌,有丰富的狩猎经验。现在他们已经实现了定居的生活,告别了狩猎,成为森林和野生动物的保护者。鄂伦春人心灵手巧,能够利用桦树皮制作出精美的手工艺品——衣、鞋、盒、篓、桶、箱,甚至是非常轻巧的桦皮船。

076 鄂伦春族

中国少数民族。6965人 (1990年)。亦称“俄伦春”、“鄂尔吞”等。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的大、小兴安岭一带。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通古斯语支,使用汉字。信奉萨满教。主要从事游猎。住“仙人柱”。行天葬。十七世纪中,鄂伦春族的社会形态还处于父系家族公社阶段。清时与满、汉等族经济交流有所发展。至1945年解放前仍存在部分原始公社残余。1951年鄂伦春自治旗成立,另建多处民族乡。1958年实行定居。经济由单一狩猎生产向护林养猪、多种经营形态扩展。文教、卫生、交通多方面都得到迅速发展。

鄂伦春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内蒙古呼伦贝尔盟鄂伦春自治旗、布特哈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和黑龙江呼玛、逊克、爱辉、嘉阴等县。4132人 (1982年)。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通古斯语支,无文字,使用汉文。多信萨满教。解放前,主要从事游猎,部分从事农业。私有制已经确立,但还保留着一些原始公社制残余。解放后,建立了鄂伦春自治旗,逐步实现了定居。由主要从事狩猎逐步向护(保护珍贵动物)、养 (捕养鹿、驼鹿等野兽)、猎 (狩猎) 并举,开展多种经营的方向发展。行一夫一妻制,保持一定氏族外婚制特点。能歌善舞,曲调的音阶以五声为主,乐器有“明奴化” (铁制的一种口琴)、“文土文(手鼓)”。

鄂伦春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呼伦贝尔盟鄂伦春自治旗、布特哈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以及黑龙江省呼玛、逊克、嘉阴等县。人口约7000人(1990年)。其发祥地大致在贝加尔湖地区,后向内外兴安岭方面游猎,黑龙江流域成为其摇篮。清代文献上先后称其为“俄尔吞”、“俄罗春”、“俄伦春”、“鄂伦春”等,意为“打鹿人”或“山岭上的人”。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通古斯语支,无本民族文字,多用汉字。过去主要从事游猎,解放前夕仍有原始公社制残余。50年代初开始定居,走上多种经济发展的道路。长期的狩猎生活使鄂伦春人养成了吃苦耐劳、淳朴憨厚、崇尚团结友爱、热爱自然、盛情待客等美好的民族性格与社会风气。

鄂伦春族

自称“鄂伦春”。亦作“俄尔吞”、“鄂尔吞”、“俄伦春”、“俄乐春”、“俄罗春”, 通古斯语音译, 意为“山岭上的人”或“使用驯鹿的人”。清以来他称 “树中人”、“使鹿部”、“使马部”、“栖林”等。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内蒙古呼伦贝尔盟鄂伦春自治旗、布特哈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和黑龙江呼玛、逊克、爱辉、嘉阴等县。4,132人(1982年)。明末清初游猎于黑龙江以北地区, 与达斡尔、鄂温克等族同被称作“索伦部”。十七世纪中叶因沙俄入侵, 一部分陆续南迁大小兴安岭一带。康熙(1662—1722)年间被分为*摩凌阿鄂伦春和*雅发罕鄂伦春两部分。历史上曾与当地各族多次抗击沙俄入侵,保卫东北边疆。操鄂伦春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通古斯语支。无文字, 多用汉语文。过去多信萨满教。解放前主要从事游猎业。私有制已经确立,但还保留某些原始公社制残余。行一夫一妻制, 保持一定氏族外婚制特点。游猎区多住*仙人柱。解放后,1951年建立*鄂伦春自治旗。1958年实现定居。并由过去单一狩猎生产, 逐步走上以林为主,护养猎(即保护稀有动物, 繁殖饲养鹿等珍贵动物,合理猎取利用野兽)并举, 开展多种经营的经济发展道路。工农林牧猎业和交通、邮电、科技、文教卫生事业均有迅速发展。

鄂伦春族

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鄂伦春自治旗、布特哈旗、莫力达瓦达斡尔自治旗以及黑龙江省呼玛、逊克、黑河、嘉荫等7旗、县、市。人口为8196人(2000),其中男3872人,女4324人。受教育程度:研究生12人,大学本科181人,大学专科466人,中专609人,高中903人,初中2730人,小学2226人,扫盲班11人,未上过学274人。分布的行业:农、林、牧、渔业122人,采掘业4人,制造业22人,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2人,建筑业4人,地质勘察业、水利管理业1人,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16人,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25人,金融、保险业6人,房地产业1人,社会服务业7人,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12人,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22人,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1人,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58人。从事的职业: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16人,专业技术人员45人,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47人,商业、服务业人员35人,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121人,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41人。鄂伦春族有自己的语言,无本民族文字。主要从事狩猎,辅之以采集和手工业。狩猎有一定的季节性,春天二三月为“鹿胎期”,夏天五六月为“鹿茸期”,冬天落雪以后为“打皮子期”。人死后,一般行天葬。信奉萨满教。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9 2:4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