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金石萃编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216 金石萃编

清王昶撰。该书收录商周以来历代铜器碑文,达1500余种,按时代编次,摹录原文,并附有诸家考证及案语,共160卷。其《金石萃编未刻稿》3卷,1918年始刊行。该书记载较为全面,对研究商周历史很有价值。

金石萃编

金石学著作。一百六十卷。清王昶著。王昶(1724—1806),字德甫、兰泉、琴德,号述庵。江苏青浦(今属上海)人。少聪颖非凡,博学善文,体貌修伟。尤擅长音韵训诂之学。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历官内阁中书、军机司员上行走、刑部山东司主事、大理事卿、副都御察史、陕西按察使、刑部右侍郎等。青年时代起即注意收集商周青铜器和历代石刻拓本。宦游所至,苦苦搜求各种石刻碑铭。
《金石萃编》成书于嘉庆十年(1805)。以著录历代碑刻为主。汉以前按原来的篆、隶书摹写,汉以后用楷书。总计石刻达一千五百余种。铜器铭文仅十余则。碑文按秦到宋、辽、金的时代为序编次。碑文后附有散见于各金石书、文集中的有关题跋,最后是编者的考释、案语。凡文散见多处者,采用旁注以记其全,篆隶及古文别体字,都摹其点画,加以训诂,题于额阴两侧。同时,详细记载碑制的长短尺寸,标明行数、字数。
参与全书编纂工作的有朱文藻、钱侗二人。道光、咸丰年间,有好几个人为此书作补编、续编。其中以陆耀遹的《金石续编》二十一卷为最著名。共收从汉到宋、辽、金、西夏的石刻文字四百余种。另外还有铜器、钟铭等十余钟。体例仍照《金石萃编》,只是许多条后都加上陆氏的题识。1918年罗振玉刊印《金石萃编未刻稿》三卷,其中收集元碑八十余种。此稿为王昶未竟之作,罗氏印此稿定名为补《萃编》。
《金石萃编》是我国古代著录历代石刻较为完备的金石考古学专著。收录唐代碑铭最多,共七十八卷,其次是宋代碑铭,共二十九卷。与王昶编撰的初意相符。《金石萃编》收录的碑铭,对元代修的宋、辽、金三史起到很好的补正作用。如《萃编》中的崇宁三年(1104)《元祐党籍碑》、《元祐党籍碑姓名考》、《元祐党籍碑本末》、《李屯田劝农示》、《义田记》、《山河堰落成记》等都是很重要的史料。此书还反映了王昶治学严谨、不迷信古代、不盲从古人的特点。如对《岣嵝碑》定为禹刻这一陈说,韩愈、刘禹锡等人历来深信不疑。王昶经过考证后,认为它的真伪“今亦究无确证”。又如河南汲县出土《比干铜盘铭》,墓主究竟是商比干还是汉比干,王昶也不作定论,仅予以客观介绍。
1921年扫叶山房刻本为流传中较佳版本。1985年北京市中国书店又将此本缩小影印出版,共分五册。

金石萃编

(清)王昶著。160卷。历代石刻为主,约1500余种,铜器铭文仅有数则。按时代编排,摹录原文,并附诸家考证及案语。另有《金石萃编·未刻编》3卷,1918年刊行。续此书的有黄本骥《金石萃编补目》3卷; 陆耀遹《金石续编》21卷; 陆增祥《八琼宝金石补正》130卷。

金石萃编

清代金石学著作。王昶撰,成于嘉庆十年(1805年)。一百六十卷,收自秦至辽、金历代碑刻、铜器等铭刻1500余种。汉以前的按原篆文或隶书摹写,汉以后的用楷书。并附有关题跋和编者考释、按语。后有陆耀遹编《金石续编》二十一卷。罗振玉刊印王昶未竟之作《金石萃编未刻稿》三卷。

金石萃编

一百六十卷。清王昶编撰。王昶(1725—1806),字德辅,号述庵,又号兰家,江苏青浦(今属上海市)人。乾隆进士,官至刑部右侍郎。好金石之学,收罗商周铜器及历代石刻拓本颇多。曾参加纂修《大清一统志》、《续三通》等书。能诗词、古文。著有《春融堂集》。辑有《明词综》、《国朝词综》、《湖海诗传》、《潮海文传》等。本书成于清嘉庆十年 (1805年),为一部石刻文字和铜器铭文的汇编。共收历代碑刻、铜器铭文和其他铭刻一千五百余种。年代从先秦到宋、辽、金,所收碑刻文字之多,在他前后都不曾有过。编书的体例是,题目下注明碑刻、器物的尺寸和存处,汉以前的按原来的篆文或隶书摹写,汉以后的用楷书。碑文之后还附有见于各金石书集或文集中的有关题跋,最后为编者的考释或按语。道光、咸丰时,为此书作补编、续编者有好几家,其中以陆耀通的《金石续编》二十一卷为最著,共收从汉到宋、辽、金、西夏的石刻文字四百余种,另外,还有铜器、钟铭等十余件。书的体例,和《萃编》一样,只是在许多条之后,又有陆氏的题识。1918年罗振玉刊印《金石萃编未刻稿》三卷,其中收集元碑八十种。此稿为王昶未竟之作。罗氏印此稿,是为补《金不萃编》和《金石续编》不录元碑的空白。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6:5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