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程序见“决策学”中的“决策程序”。
决策程序即“决策过程”。 决策程序decisionmaking procedure科学决策过程所经过的工作步骤。一般分为下列4步: ❶确定决策目标。即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发现问题,找出差距及其产生的原因,据以提出概念明确,可以衡量的决策目标。 ❷拟定备择方案。即根据主客观条件,拟定各种实现目标的可能的行动方案,供分析、比较和选择。 ❸评价和选择方案。即通过一定的分析计算、论证、比较各个方案的优劣,从中选择最佳方案作为决策方案。 ❹组织实施和跟踪检查。即把决策方案落实到各个执行机构和单位贯彻执行,并依靠各种反馈信息,对方案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以便及时纠正偏差。如由于原决策失误或主客观条件发生重大变化时,就需进行追踪决策,对原定决策目标或决策方案进行根本性修改。所以,决策是一个过程,必须遵守一定的程序,如果任意违反,将会导致决策的失误和混乱。 决策程序决策程序是根据模式、模型的特征编出的实施决策的步骤顺序。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凭经验决策,喜欢主观拍板,结果造成了一些本来可以避免的重大失误。其原因之一是违背了决策的基本程序。为了确保决策的正确性,应该着眼于决策的过程,重视程序的研究,做到决策科学化。一般来说,决策程序可分为六个阶段: (1)确定目标阶段。决策目标的选定是决策工作的前提。其选定,一般由决策系统考虑。选定决策目标时,决策目标的词义表述必须明确,决策目标应当有一个时间要求,应明确规定决策目标的约束条件,尽量使决策目标数量化。 (2)搜集信息阶段。收集的信息量大、面广,这有利于决策目标方案的设计、实施,同时也有利于决策目标的顺利实施。信息是决策的物质基础。 (3)方案设计阶段。方案设计的原则有一方面应制定多种方案供选择,没有选择也就没有决策。决策理论中把只有一种方案而没有选择余地的决策称为“霍布森选择”。说的是17世纪初,英国剑桥商人霍布森卖马,声言允许顾客挑选,但附加一个条件,只许挑选离围栏门最近的那匹马,这等于不选择。另一方面是应满足整体上的齐全性和个体间的排斥性这两个条件,尽可能不遗漏所有备选择方案; 但各个方案之间是有差异并互相排斥,执行方案A就不同时执行方案B。方案设计的过程有传统办法和科学办法两类。传统办法即“有限寻找法”,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效率高、省时,但不易发现最佳方案。方案设计的科学过程分为轮廓设想和细部设计两个阶级。轮廓设想是保证备选方案的齐全性和多样性。要做到这一点,要发挥创新精神,充分运用资料搜集法、数学方法、非系统方法、逻辑法、组合法等去寻找新方案。这一阶段的关键问题是创新,与制定方案人的知识、能力、精神密切相关。细部设计是对轮廓设想的加工、深化、形成具体的方案。这时的方案要经得起方案怀疑者和反对者的挑剔。 (4)方案评估阶段。方案设计出来后,还须估计其执行后果。如客观环境条件可能变化对方案的影响,对于那些影响决策成败的各种变化应充分考虑,全面设想在各种客观条件下方案的预期效果,特别要预计明显影响决策目标的全部后果。 (5)方案选择阶段。这是决策过程的关键阶段。方案要选择好,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合理的选择标准,这个条件是讲方案的价值标准问题。理论分析中,一般采取最优标准,但绝对的最优是不存在的。因此,在实际中又提出了一个现实的满意标准,即只要“足够满意”就行。二是用科学的方法,这个条件是讲选择方案的具体方法。这类方法很多,归纳起来有三种:经验判定、数学分析和实验分析。 (6)方案实施和反馈阶段。决策要化为行动才能产生效果,在整个决策过程中,最费时的不是作出决策,而是实施决策。决策方案的实施应满足两个基本条件。一是方案本身有行动计划,明确规定决策实施者和实施计划的具体任务。二是在实施过程中建立必要的反馈。实施的基本步骤有,对实施中问题及决策中的可行性进行评定,对实施环境状况的检查,研究实施计划,选择实施的领导计划。决策付诸实施后,对实施决策的监控是必要的。监控的方法是通过信息反馈来实现。通过反馈发现脱离原定决策的偏差时,应细致分析原因,如发现决策本身有严重错误,外部原因引起决策不适用、无法执行,实施决策的组织工作很差或准备不足时应修正原决策。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事物的千差万别和情况的千变万化,领导者不能拘泥于一种固定的程序,而应从实际出发,灵活机动地处理程序,使决策建立在可靠的科学基础上。
决策程序某项决策从确定问题、选择目标开始做出决定为止的过程。关于决策究竟应该经过什么样的程序,至今各家说法不一,有繁有简。不过,其基本框架大致相同。 一般认为,现代决策应经过以下几个阶段: (1)确定问题所在,提出决策的目标。 (2)拟出多种可供选择的行动方案。 (3)从多种方案中选出最合适的方案。西蒙曾把这三个步骤分别称为参谋活动、设计活动和选择活动。而且他还把决策的执行和检查也作为决策过程的最后一个步骤。其好处在于,一方面强调了实践的意义,明确了决策的目标在于执行,执行的过程又可看作是一个检验决策的过程。另一方面又把决策过程看作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适应新情况的动态的过程。一般来说,在实际的决策过程中,这三个阶段中的每一个阶段都可以看作是一个复杂的决策过程。例如在拟订方案阶段。决策者很可能需要搜集新的情报,供其在设计方案时使用。而每一个阶段出现的问题都会引起一系列新的问题,这些新问题反过来又需要有它们自己的侦察情报、设计方案和选择方案三个阶段。而且,在组织决策的总过程中,也并不总是严格按照上述决策程序进行的。实际的决策随着问题的不同往往有很大的灵活性。所谓程序只不过是就一般常规所作的分析,运用时不能作为死板的公式机械套用,以免小题大作或削足适履。 决策程序决策程序是根据模式、模型的特征编出的实施决策的步骤顺序。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凭经验决策,喜欢主观拍板,结果造成了一些本来可以避免的重大失误。其原因之一是违背了决策的基本程序。为了确保决策的正确性,应该着眼于决策的过程,重视程序的研究,做到决策科学化。一般来说,决策程序可分为六个阶段: 1.确定目标阶段。决策目标的选定是决策工作的前提。其选定,一般由决策系统考虑。选定决策目标时,决策目标的词义表述必须明确,决策目标应当有一个时间要求,应明确规定决策目标的约束条件,尽量使决策目标数量化。 2.搜集信息阶段。收集的信息量大、面广,这有利于决策目标方案的设计、实施,同时也有利于决策目标的顺利实施。信息是决策的物质基础。 3.方案设计阶段。方案设计的原则一方面应制定多种方案供选择,没有选择也就没有决策。决策理论中把只有一种方案而没有选择余地的决策称为“霍布森选择”。说的是17世纪初,英国剑桥商人霍布森卖马,声言允许顾客挑选,但附加一个条件,只许挑选离围栏门最近的那匹马,这等于不选择。另一方面是应满足整体上的齐全性和个体间的排斥性这两个条件,尽可能不遗漏所有备选择方案; 但各个方案之间是有差异并互相排斥,执行方案A就不同时执行方案B。方案设计的过程有传统办法和科学办法两类。传统办法即“有限寻找法”,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效率高、省时,但不易发现最佳方案。方案设计的科学过程分为轮廓设想和细部设计两个阶段。轮廓设想是保证备选方案的齐全性和多样性。要做到这一点,要发挥创新精神,充分运用资料搜集法、数学方法、非系统方法、逻辑法、组合法等去寻找新方案。这一阶段的关键问题是创新,与制定方案人的知识、能力、精神密切相关。细部设计是对轮廓设想的加工、深化、形成具体的方案。这时的方案要经得起方案怀疑者和反对者的挑剔。 4.方案评估阶段。方案设计出来后,还须估计其执行后果。如客观环境条件可能变化对方案的影响,对于那些影响决策成败的各种变化应充分考虑,全面设想在各种客观条件下方案的预期效果,特别要预计明显影响决策目标的全部后果。 5.方案选择阶段。这是决策过程的关键阶段。方案要选择好,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合理的选择标准,这个条件是讲方案的价值标准问题。理论分析中,一般采取最优标准,但绝对的最优是不存在的。因此,在实际中又提出了一个现实的满意标准,即只要“足够满意”就行。二是用科学的方法,这个条件是讲选择方案的具体方法。这类方法很多,归纳起来有三种: 经验判定、数学分析和实验分析。 6.方案实施和反馈阶段。决策要化为行动才能产生效果,在整个决策过程中,最费时的不是作出决策,而是实施决策。决策方案的实施应满足两个基本条件。一是方案本身有行动计划,明确规定决策实施者和实施计划的具体任务。二是在实施过程中建立必要的反馈。实施的基本步骤有,对实施中问题及决策中的可行性进行评定,对实施环境状况的检查,研究实施计划,选择实施的领导计划。决策付诸实施后,对实施决策的监控是必要的。监控的方法是通过信息反馈来实现。通过反馈发现脱离原定决策的偏差时,应细致分析原因,如发现决策本身有严重错误,外部原因引起决策不适用、无法执行,实施决策的组织工作很差或准备不足时应修正原决策。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事物的千差万别和情况的千变万化,领导者不能拘泥于一种固定的程序,而应从实际出发,灵活机动地处理程序,使决策建立在可靠的科学基础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