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长孙无忌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139 长孙无忌?—659唐政治家、法律学家。字辅机,河南洛阳人。历任尚书右仆射、司空、司徒、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宰相)等职,封赵国公。贞观十一年(637)奉命与房玄龄等修订《贞观律令格式》,为主要编定者之一。贞观二十三年受命辅立高宗。永徽二年(651)又奉诏主持修订《永徽律)。律成,因“律学未有定疏”,乃组织律学研究人员,对《永徽律》律文逐条注解,完成《律疏》30卷,世称《永徽律疏》,宋以后称《唐律疏议》。其内容反映了长孙无忌“一准乎礼”与“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的立法观点。后因反对高宗立武则天为皇后,被放逐于黔州(今贵州),自缢死。 长孙无忌? ~659唐太宗长孙皇后之兄。字辅机,河南洛阳人。自少年起,与太宗友善,从征战,数有功,武德九年 (626),与房玄龄等决策发动玄武门之变,助太宗夺取帝位,以功第一,迁吏部尚书,进封齐国公。后迁太子太师,同中书门下三品。奉命与房玄龄等修定唐律。悉心辅政,促成贞观之治。无忌以佐命元勋,地兼外戚,太宗礼遇尤重。贞观二十三年 (649),太宗病重,召无忌等入卧室,以手摸无忌脸,无忌哭,太宗哽塞不能言。次日,与褚遂良入受诏。太宗对褚遂良说: “我有天下,无忌力也,尔辅政,勿令谗毁者害之。”高宗即位,以无忌为太尉、检校中书令、知门下尚书二省。高宗欲立武昭仪为后,无忌固争,言不可,高宗密以宝器、锦帛十余车赐之,又擢其三子,皆为朝散大夫。武昭仪之母又至无忌家求请,无忌皆加以拒绝。褚遂良也力言其不可。高宗开始动摇,密问于李鄏。李鄏说: “此陛下家事,无须问外人。”高宗乃决意,立武昭仪为皇后。武后即立,恨无忌不助已。许敬宗迎逢武后之意,诬告长孙无忌谋反。高宗下诏削其官爵、封户,将其流放于黔州。许敬宗又派人至黔州,严厉审讯无忌。无忌自缢而死。上元元年 (674),高宗复其官爵,许其归葬于昭陵域中。 长孙无忌? —659字辅机。河南洛阳人。唐太宗时任尚书右仆射、司空、司徒等职,封齐国公,又徙赵国公。贞观十一年(637年)曾奉命与房玄龄等修《贞观律》。后佐唐高宗任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于永徽二年(651年)奉命与律学士对唐律逐条解释,撰成《律疏》(宋以后称《唐律疏议》)三十卷。后因反对高宗立武则天为皇后,被诬谋反,削爵流黔州(今贵州),自缢死。 长孙无忌见“法学”中的“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659唐太宗和高宗时的宰相。字辅机。唐河南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人。其祖出自鲜卑拓跋部贵族。父晟,隋时名将,妹为太宗皇后。隋末唐初,从李世民征伐屡立战功,武德九年(626年),参与策划并发动 “玄武门之变” ,帮助李世民诛杀建成、元吉,夺取皇位,被任为左武侯大将军。贞观元年(627年)转吏部尚书,封齐国公,又拜为尚书右仆射。太宗图画24位功臣像于凌烟阁,以无忌为首。十一年(637年),任赵州刺史,改封赵国公。曾奉诏与房玄龄等修订 《唐律》 。二十三年(649年),受太宗遗诏辅佐高宗即位,以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衔执掌朝政。又奉命与律学之士诠释 《唐律》 ,写成 《唐律疏义》30卷,是流传至今最完整的古代法典。永徽六年(655年),与褚遂良反对立武昭仪(即武则天)为皇后,未果。显庆四年(659年),被武则天亲信许敬宗诬以谋反罪,流放黔州(今四川彭水),不久又迫令其自杀。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