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阙特勤碑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阙特勤碑古突厥文碑铭。1889年俄国学者雅德林采夫在今蒙古共和国鄂尔浑河流域和硕柴达木湖畔发现。同时出土的还有《毗伽可汗碑》。唐开元二十年(732),后突厥毗伽可汗为纪念其亡弟阙特勤的功绩而建。为大理石制成,上刻汉文、古代突厥文两种文字。突厥文正文部分60行,刻在大小两块石碑上。小碑一面写13行,似为碑文的开头部分,其余部分刻在大碑正面及边上,内容主要记述并歌颂阙特勤的生平武功。文字与《毗伽可汗碑》大致雷同,均出自其侄药利特勤之手。两碑是目前保存较好、文字最多的突厥文碑铭。汉文部分为唐玄宗所撰,正文隶书,共12行,每行36字,内容与突厥文部分无关。此碑为研究后突厥的重要史料。1883年,由丹麦学者汤姆森(V.Thomsen)首次释读成功。次年将碑文公布于世。我国学者沈曾植、韩儒林、岑仲勉、耿世民都对碑文进行过有价值的研究。 阙特勤碑东突厥汗国后期的石碑,发现于鄂尔浑河右岸的和硕柴达木(Koso Tsaidam)湖畔,南距元朝上都喀喇和林遗址60里,西距回纥汗国都城喀喇巴尔哈逊(KaraBalgasson)30里。碑文有突厥文和汉文两种文字。正面及左右两侧为突厥文,背面为中文。突厥文记述阙特勤的事迹比较详细,汉文记载阙特勤的事迹比较简略。汉字及碑身镌刻十分美观,显然是唐玄宗特派的工匠所制。碑文详记阙特勤参加的征伐拔野古、黠戛斯、突骑施、葛逻禄、九姓乌护(九姓铁勒)、六姓昭武、粟特等族,击败唐将王晙、吵吒忠义的十二次战役,对研究东突厥汗国历史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此碑的突厥文汉译有韩儒林的《突厥文阙特勤碑译注》,刊登于《北平研究院院务汇报》第6卷6期;岑仲勉的《突厥文阙特勤碑》,见《突厥集史》下册第877—887页。 阙特勤碑古突厥文碑铭。1889年(光绪十五年)在今蒙古鄂尔浑河右岸和硕·柴达木湖畔发现。与*苾伽可汗碑同时出土。唐开元二十年(732),后突厥苾伽可汗为纪念其亡弟*阙特勤的功绩而建。大理石制。分古代突厥文和汉文两部分。突厥文部分共七十一行, 为其侄药利特勤所撰。主要记述并歌颂阙特勤生前武功。文字与苾伽可汗碑大致相同。汉文部分, 碑额楷书 “故阙特勤之碑”六字。碑之正文为隶书, 共十二行,每行三十六字。正文前面,上款题“故阙特勤碑”五字,隶书; 下有“御制御书”4字,楷书。下又题“大唐开元二十年岁次王申七月辛丑朔七日丁未建”。汉文内容与突厥文部分无关。为研究后突厥的重要史料。1883年, 由丹麦学者汤姆森(V.Thomsen,1842—1927)首次释读成功,次年将碑文公诸于世。十九世纪末,我国学者沈曾植等对此碑汉文部分进行了研究;1935年,我国学者韩儒林将突厥文部分译成汉文,并加阐释,发表《突厥文阙特勤碑译注》一文(载《北平研究院院务汇报》第六卷第六期);1937年,岑仲勉发表《跋突厥文阙特勤碑》一文(载《辅仁学志》第六卷,一、二期合刊)文; 以上诸文对突厥文碑铭的译释和研究均有颇大贡献。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