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zhi
(一)代词。(A)用于名词前,具有指示作用,相当于“这”“这个”。如: ❶之二虫又何知?(《庄子·逍遥游》“之”句:这两个虫又知道什么?)
❷之歌者非常人也。(《吕氏春秋·举难》“之”句:这个唱歌的人不是寻常之人。) (B)用于第三人称,也活用于第一、第二人称,可指代人和事物,没有单数、复数之分,相当于“他们”“他”“我”“你”等。如:
❸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chen),跳往助之。(《列子·汤问》“之”句:邻居京城氏的遗孀有个遗腹子,刚到换牙的年龄,蹦跳着去帮助他们。)
❹闻之死,请往。(《礼记·檀弓下》“之”句:听说他死了,请允许我去看看。)
❺君将哀而生之乎? (《柳宗元集·捕蛇者说》“之”句:您哀怜我并打算使我活下去吗?)
❻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左传·宣公二年》“之”句:进谏如果不被采纳,就没有谁接替你了。)(二)助词。(A)用于修饰语和后面的中心词之间,相当于“的”。如:
❼吾家君譬如桂树生泰山之阿,上有万仞之高,下有不测之深。(《世说新语·德行》“之”句:家父好象桂树生长在泰山的顶端,上有万仞的高空,下有无法测知的深渊。)
❽夜光之珠,不必出于孟津之河。(《世说新语·言语》“之”句;夜里放光的珍珠,不一定必须出自孟津的河中。) (B)用于小句(子句和分句)的主、谓语之间,取消其独立性,可不必译出。如:
❾嵇延祖卓卓如野鹤之在鸡群。(《世说新语·容止》“之”句:嵇延祖出类拔萃象野鹤立于鸡群中。)
❿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之”句:我有孔明,象鱼得到了水。) (11)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列子·汤问》“之”句: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活着呢。)(C)用于前置宾语与后面的动词或介词之间。如:(12)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左传·僖公十五年》“之”句:君王不忧虑〔自己〕流亡,却担心群臣。)(13)心无杂虑,唯鱼之求。(《列子·汤问》“之”句:〔我〕心中没有其他念头,只求鱼。)(14)吾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论语·先进》“之”句:我不为那个人悲痛而为谁〔悲痛〕?)(D)用于某些动词或表示时间的词语后,补足音节。如: (15)公将鼓之。(《左传·庄公十年》“之”句:庄公将要敲响战鼓。)(16)久之,见其不动,试摸之,乃石也。(《梦溪笔谈·异事》“之”句:过了很久,见它不动,就试着摸它,原来是一块石头。)(三)连词,连接并列的两项,相当于“和”。如: (17)皇父之二子死焉。(《左传·文公十一年》“之”句:皇父和〔他的〕两个儿子死于是。)(18)昔鬼侯之鄂侯、文王,纣之三公也。(《战国策·赵策三》“之”句:以前鬼侯和鄂侯、文王,是纣王的三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