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陈献章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陈献章1428—1500明代学者。字公甫,号石斋。新会(今属广东)白沙里人。世称白沙先生。早年学宗朱熹,后从学吴与弼。屡试不第。成化中,应诏进京,未被重用,遂托疾乞归,授翰林院检讨。后隐居故里以终。著有《白沙子全集》。1987年,中华书局点校出版《陈献章集》。继承陆九渊的观点,以“心”为其思想的出发点,并赋予“心”以无我无人、无古今、塞乎天地的绝对性质。认为“心”既是宇宙本体,也是道德本原,“天地之大,万物之富,何以为之也?一诚所为也。盖有此诚,斯有此物;则有此物,必有此诚。诚在人何所?具于一心耳。心之所有者此诚;而为天地者此诚也” (《天后论》)。在他看来,具于人之一“心”的“此诚”,亦即“此理”,就是先天固有的道德本性。人“除了此心此理,便无可贵”(《禽兽说》),所以,它也是人区别于禽兽的根本所在。主张以儒家道德规范人的行为,认为“礼无所不统,有不可须臾离者,克己复礼是也”(《复赵提学》),并把不遵守封建伦理视为破坏名教。他还强调治国要以修身为本。认为人心因形体和物欲所蔽,会变得有理而不明,失去支配天地万物的能力,因而主张通过“洗心”、“澄心”的内省工夫洗尽物欲,复明天理。他以“静坐”为“洗心”入门之功,认为人“静坐”久了,其心体就“隐然呈露,常若有物”,于是,“体认物理,稽诸圣训,各有头绪来历”(同上书)。崇尚自然主义的人生态度,鄙视世俗为一利所驱而至死不息,主张“铢视轩冕,尘视金玉”,重义轻利。认为“自然之乐”才是“真乐”,物我两忘,方能臻于浑然与万物为体的境界。在他身上,既具儒者的情怀,又具隐者的品格。陈献章建立了明代第一个较为系统的心学体系,是心学由陆九渊发展到王守仁的重要环节。 陈献章1428—1500明代哲学家。字公甫,号石斋。广东新会白沙里人。学者称白沙先生。正统十二年(1447) 中举人,次年会试中乙榜,入国子监读书。后至江西崇仁从学吴与弼,自此绝意科举,筑春阳台,静坐其中,屡荐不起。为学早年崇奉朱熹,有诗称: “吾道有宗主,千秋朱紫阳”,求学于吴与弼,也是走朱熹读书穷理之治学路径。但感到无有所得,“此心与此理未有凑泊吻合处也” ( 《明儒学案·白沙学案》)。于是转向心学,主静坐澄心,“舍彼之繁,求吾之约,惟在静坐。” (同上书)晚年更悟出 “自得”之学,“随处体认天理”之用力之方,主张“以无所著之心行于天下”,要求学者以自然为宗。“自然之乐,乃真乐也,宇宙间复有何事!” (《与湛民泽》)认为宇宙只是一 “理”,而 “理” 又具于 “一心”,“此理干涉至大,无内外,无终始,无一处不到,无一息不运。会此则天地我立,万化我出,而宇宙在我矣” (《与林缉熙》)。人之为学在于“求诸吾心”,“勿以闻见乱之,去耳目支离之用” (《道学传序》)。厌弃训诂辞典著述,开明代心学之先河。对王阳明、湛甘泉心学的兴盛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陈氏一生十分向往南岳衡山,有 “不到名山死不休”之诗句。他到南岳的目的是要 “寻胡致堂 (寅) 住处”,说明他对胡寅的推崇。晚年还有“老脚一登祝融峰,不复下矣” 之愿。但此愿始终未能实现。著作有《白沙集》。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