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霍妮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霍妮1885—1952美国新精神分析学派心理学家。生于德国。1915年获柏林大学医学院医学博士学位。1932年移居美国,任芝加哥精神分析研究所副所长。1934年私人开业,并在纽约精神分析研究所任教。她修正了经历15年的传统精神分析方法,于1941年成立以她为首的美国精神分析促进协会,并建立美国精神分析研究所,任所长直至逝世。她强调文化社会因素的作用,认为时代、地区不同,人们所面临的问题也不同。人们的经历和人格发展都是由社会环境决定的。其理论的主要概念是“基本焦虑”和“理想化的自我意向”。前者指儿童在适应经常是敌对和不可预测的成人世界时所感到的孤立和无助,不是遗传的而是文化的产物。这种焦虑情绪是成年后神经症的起因,摆脱它的基本驱力是安全。后者指一个人在神经症的冲突面前力求整合而产生的一种假象。她认为理想的自我和真实的自我之间的冲突是导致神经症的主要原因。在理论阐述中,她对弗洛伊德的某些概念,如本能动力、伊谛普斯情结、利比多和心理发展的分期等都进行了否定,但仍保留了弗洛伊德的一些基本概念,如意识冲动、潜意识、压抑等,并给这些概念以新的解释。主要著作有《精神分析新论》。(王 宏)防御机制 又称防卫机制,是个体在精神受干扰时保持心理平衡的手段。精神分析学家指人在潜意识中自动克服本我和自我的冲突所引起的焦虑,以保护自我的方法,是一些无意识的心理反应。弗洛伊德于1894年最先提出这个概念,认为最普遍的无意识反应是压抑,当一个人的某些观念、情感或冲动不能被意识接受时,便被压抑到无意识中,消除焦虑和减轻心理冲突。在个人生活中,由于人们所遇到的冲突情境不一样,因此应用的防御机制也多种多样,按其性质分类有建设性防御机制、攻击性防御机制、逃避性防御机制、替代性防御机制、隐瞒防御机制等。一般地,自我防御有多种机制,这些机制又有交叉和重叠之处,对它们的分类也极不一致。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