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霸王鞭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170 霸王鞭或称“打花棍”、“打莲湘”。流行我国各地的传统民间舞蹈形式之一。舞者手持约三尺左右的竹杆,两端挖孔、内装两三枚铜钱。表演时用两端敲打自己的肩、背、腰部和四肢,也有打地或与他人对打等动作。霸王鞭的表演形式多是载歌载舞。有两、三人的表演唱,也有走队形、摆画面的集体舞。表演具有生动活泼、欢腾跳跃的特点,儿童尤为喜爱。 霸王鞭hedgeeuphorbiaEuphorbia neriifo-lia,大戟科大戟属多浆植物。乔木状,茎干肉质、粗壮,具5棱,后变圆。分枝螺旋状轮生,浅绿色,后变灰,具黑刺。叶片多浆革质,倒卵形,基部渐狭,浅绿色。茎、叶含白色乳汁、有毒。原产印度东部干旱、炎热、阳光充足的地区。喜温暖气候,甚耐干旱,畏寒,温度偏低时常落叶。易繁殖,可在5~6月间剪取生长充实的茎段扦插。剪口有白色乳汁流出,可涂草木灰并晾晒数日,等剪口稍干缩后,插于素砂土中。插后放半阴处,不浇水,稍喷雾,保持盆土稍润。在20~25℃的条件下,40~50天可生根。要求阳光充足,北方盆栽植株,冬季宜置于向阳房间,温度维持10~12℃以上,节制浇水,保持盆土稍干燥。开春后,随温度升高,可逐渐增加浇水。天暖后可放到阳台或院子里,但仍应节制浇水。 中国北方多作盆栽,华南、西南一带可露地栽培,常在田边种植用作篱垣以防兽害。还有一些变异品种如麒麟角或玉麒麟(cv. Cristata),肉质茎变态成鸡冠状或扁平扇形,观赏价值更高。 同属植物中多肉的种类约350余种,习见于栽培的有:虎刺梅(E. milli var. splendens),灌木,高约2m,分枝多,粗1cm。有白色乳汁。茎、枝有棱,棱沟浅,具黑刺。叶片长在新枝顶端,倒卵形,长4~5cm,宽2cm,叶面光滑,绿色。花有长柄,有2枚红色苞片,花期冬季。布纹球(E. obesa),植株小球形,高12cm,单生,球体灰绿色,有红褐色纵横交错的条纹,顶部条纹较密。具阔棱8,棱边有小钝齿。雌雄异株。松球掌(E.globosa),低矮亚灌木,有块茎状主根。分枝球形有节,下部节较粗,直径1.5~2.5cm,嫩茎卵形,长4cm,暗绿色,后变灰。叶小,早期脱落。光棍树(E.tirucalli),肉质乔木,无刺,高4~7m。小枝分叉或轮生,节长7~10cm,粗0.6cm,圆棍状,浅绿色具纵线。幼枝具线状披针形小叶,不久即脱落。 霸王鞭民间传统体育娱乐活动。亦作“打连厢”、“金钱棍”、“花棍舞”。宋辽时已产生,流行于全国各地,至今白族仍有流行。霸王鞭由拇指粗细的竹、木棍制成,各地略有不同,但上面都装有铜钱。白族的霸王鞭长约三尺,上面有九个长方形孔,分别钉着串有两个铜钱的竹钉或铁钉,鞭上涂有彩漆,饰以花穗,很漂亮。此活动一般由多人参加,用霸王鞭打击四肢及肩、胸、背等部位,同时做出各种舞蹈动作,肩摇腰晃,双膝颤动,鞭起鞭落,自打对击,响声不断,节奏鲜明。有的还间以歌唱和数板。既是一种体育锻炼,又是一种有趣的娱乐。 霸王鞭bɑwɑnɡbiɑn民间社火的一种。又称钱歌。流行于境内各地。由男女青少年六至八人,或更多一些人(必须是偶数),手执二三尺长穿有铜钱的竹筒,在锣鼓、丝弦音乐的伴奏下,打起各种花样,边打边唱,清脆的铜钱声、歌声、乐器声,与舞蹈融合为一体,以节奏明快,粗犷豪放,铿锵有力,欢乐祥和的独特风格,受到当地群众的喜爱。 霸王鞭白族使用的一种特制的棒形道具。常在跳舞时使用。多用竹子制成,亦有木制的。一般长80厘米左右,分为5节眼,每节都挂有3至5枚铜钱。跳舞时,用来与跳舞者的膝、腿、腰、肘、胸、肩等各部位相碰,从而发出清脆、有节奏的声音。 霸王鞭白族民间舞蹈。流行于今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多在*绕三灵和节庆时举行。人数不限, 但一定为偶数。跳时每人手持霸王鞭(一根每节凿空装有铜钱、拴上纸花的竹子),在各自肩上、脚上敲击,步伐、队形花样很多,有“打四脚”、“二龙抢宝”、“一条街”、“打四门”、“五梅花”、“金鸡打架”等等。边舞边唱,有笛子或三弦伴奏。多用白语唱, 内容多为生产、生活及爱情,旧时亦有封建迷信等内容。 霸王鞭中国民间舞蹈。1000多年以来,广泛流传于汉族及白、黎、彝等6个少数民族聚居区。鞭用竹或木棍制成,两端嵌有铜钱,也有在棍上贴彩纹的,长约1m,舞者多以右手握鞭的中端,也有双手握鞭的,均2人以上对舞,上下左右前后敲打身体各部位及地面,打出有节律的声响,普遍有3点头、12响等舞蹈组合动作。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