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革命军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革命军Gemingjun书名。邹容著。1903年5月(光绪二十九年四月) 上海大同书局刊行。1册, 2万余字。作者以浅近通俗的语言, 揭露和抨击清王朝封建专制统治的腐朽和黑暗, 论证在中国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提出明确而系统的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全书以 “中华共和国万岁!”“中华共和国四万万同胞的自由万岁!”的口号结尾。刊行后,受到热烈欢迎,风行海内外,销量达110万册。鲁迅先生评价它说: “倘说影响,则别的千言万语,大概都抵不过浅近直截的革命军马前卒邹容所做的 《革命军》。” ( 《鲁迅全集》第1卷, 第31页) 对于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运动起了促进作用。 革命军清末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通俗著作。清末邹容著。邹容(1885—1905),原名桂文,字威丹,又叫绍陶。四川巴县人。在狱中被折磨而死。该书署名“革命军中马前卒”。共二万多字,分七章,分别为《绪论》、《革命之原因》、《革命之教育》、《革命之必辨清人种》、《革命必先去奴隶之根性》、《革命独立之大义》、《结论》。此书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五月底在上海大同书局刊行后,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章炳麟称之为“雷霆之声”、“义师先声”。 革命军Gemingjun资产阶级革命宣传家邹容撰写的一本宣传民主革命的小册子。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5月由上海大同书局刊行。全书2万余字,共分7章。作者以通俗浅近的文字,尖锐抨击清朝政府,热情歌颂革命,认为革命是“天演之公例”、“世界之公理”。号召人们“作十年血战之期,磨吾剑,建吾旗,各出其九死一生之魄力”,推翻帝国主义的走狗清朝政府,建立一个“中华共和国”,这个国家应该是独立和民主、自由与平等的国家,不许外国侵略,永远根绝封建专制制度。《革命军》出版后产生了极大影响,翻印流传极广,风行海内外,销售总数在100万册以上,在清末革命书刊的销数中居第一位,对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运动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革命军书名。邹容著。1903年5月在沪出版。书中讴歌革命,号召埋葬清朝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共和国。是较早系统地阐述民主革命理论的著作,影响很大。曾易名《图存篇》、《救世真言》、《铁券》等。参见“邹容”。 革命军中国近代邹容著,以“革命军马前卒”署名。1903年上海大同书局刊行,共7章。今收入《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一卷。书中历数了清王朝的反动腐败,阐述了中国当时进行革命的必要性,指出:“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革命者,争存争亡过渡时代之要义也。革命者,顺乎天而应乎人者也。革命者,去腐败而存良善者也。革命者,由野蛮而进文明者也。革命者,除奴隶而为主人者也”,“惊数十年之睡狮而起舞,是在革命,是在独立”。号召要以革命的手段推翻清朝政府,建立自由、平等、民主的共和国,收回我天赋之权利,“购取人人平等之幸福”,“我皇汉民族四万万男女同胞”,“其以此革命为人人应有之义务,其以此革命为日日不缺之饮食”。提倡革命教育,认为“今日中国,实无教育之中国”,要通过革命教育,使人人“当知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也”,“人人当知平等自由之大义”。强调“革命必先去奴隶之根性”,而“三纲五常”的封建礼教则是造成中国人为奴隶之根源,是“造奴隶之教科书”,必须扫除。该书刊行后影响甚大,成为民主革命准备时期一支响亮的号角。 《革命军》清末鼓吹民主革命的名著。邹容著。清光绪二十九年 (1903年) 出版于上海,广为流传。共七章: 一、诸论; 二、革命之原因;三、革命之教育; 四、革命必须剖清人种; 五、革命必先去奴隶之劣根性; 六、革命独立主义; 七、结论。号召推翻清王朝,建立 “中华共和国”。对中国民主主义革命起了促进作用。曾引发近代史上著名的 “苏报案”。 《革命军》反清革命著作。清末邹容(1885~1905)著。共7章,2万余字。光绪二十九年(1903)由上海大同书局出版。本书宣传推翻清朝统治,反对外国侵略,主张建立中华共和国。出书后流传很广,“不翼不胫而飞走海内”(《醒狮》第1期《祭邹容文》)。为防清廷查禁,各地革命组织巧妙地变换书名,不断翻印发行。新加坡重刻本更名《图存篇》,香港重刻本更名《革命先锋》,中国留日学生翻刻本更名《铁券》。在短短一两年内各地翻刻达20余版,发行量超过110万册。此后,各地仍在不断翻刻发行,估计超过200万册。本书发行数量之多占晚清各种书刊发行之首位。邹容因著本书被清廷逮捕,1905年病死狱中。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