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风帽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风帽fēngmào

❶也称“风兜”“暖兜”。一种挡风御寒的暖帽,用绸、毡、棉等厚实的织物,或皮为之,中纳絮绵;其兜于脑后,帽下有裙,戴时兜住两耳,披及肩背。又因其形制与观音塑像所戴之帽兜相似,亦称“观音兜”。风帽的产生不会晚于南北朝。唐人承袭北朝遗风,也有戴风帽的习俗。至清尤为盛行,一般为年老者御风寒之用,以紫、深蓝、深青色为多。《南齐书·五行志》:“永明中,萧谌开博风帽后裙之制,为破后帽。”唐罗虬《比红儿诗》之二二:“若使红儿风帽戴,直使瑶池会上看。”宋李光《渔家傲》词:“海外无寒花发早,一枝不忍簪风帽。”范成大《正月十四日雨中与正夫、朋元小集夜归》诗:“灯市凄清灯火稀,雨中风帽笑归迟。”清曹庭栋《养生随笔》卷三:“脑后为风门穴,脊梁第三节为肺俞穴,易于受风,办风兜加毡雨帽以遮护之。不必定用毡制,夹层绸制亦可,缀以带二,缚于颔下,或小钮作扣,并得密遮两耳。家常出入,微觉有风,即携以随身,兜于帽外。”徐珂《清稗类钞·服饰》:“风帽,冬日御寒之具也。亦曰风兜。中实棉,或袭以皮,以大红之绸缎或呢为之,僧及老妪所用,则黑色。”清平步青《霞外捃屑》卷二:“风帽斗祓,乃道途风雪所服,见客投谒,下舆骑,则当去之……同治丁卯,有山西杨某,冒称兵部郎中,来江西,遍谒巡抚、司、道,下舆不去风帽,皆怪其无礼……事露,狼抢遁去。”李光庭《乡言解颐·杂十事》:“北地冬用帽兜,以蔽风雪,亦有用毛里者。夏以油绸遮雨,外顶与内顶相符。”《镜花缘》第五十回:“俺在那边树下远远看着两人,头戴帽兜,背着包袱,俺说必是你们回来。”又:“乳母替他们除了帽兜,脱去箭衣。”
❷太平天国将官所戴的一种暖朝帽。太平天国废除清朝衣冠,自创服制,以风帽作为职官朝帽,自天王以下,至两司马,秋冬季节,朝会礼见,皆戴风帽。以帽上颜色花边及绣纹分别等差。帽式采用尖头。清张汝南《金陵省难纪略》:“贼初入城,皆著尖头风帽,红色黄边,谓之朝帽。贼尚黄,黄边愈阔官愈大,官名绣于帽边上。丞相帽全黄,黄衫红靴;侯亦黄帽,绣龙于帽边……未加官职,不著风帽,但以黄巾裹头,或制黄帽如剧中武松所戴者。其风帽用黄边,自卒长始才及寸。”张德坚《贼情汇纂·伪服饰》:“洪逆风帽绣双龙双凤、一统山河、满天星斗。伪丞相绣双龙一凤。”
❸传统戏曲盔头。罩于所戴的冠帽外,为行路御寒或发病时戴用。绸制,尖顶,周围有沿,前端的沿口可翘起上翻,异色宽边,左右有两条飘带,下端披在肩上。根据不同人物,有男女尊卑之分。黄缎子绣龙男风帽,绣面风帽上绣二龙戏珠,下绣海水,飘带绣草龙,为帝王专用,如《清河桥》里的庄王,《捉放曹》里的曹操等戴红色风帽。大红缎子男风帽,为官民富豪戴用。女风帽花色更多,多与披风斗篷配套,如《奇双会》里的李桂枝等戴之。

风帽

风帽

古代从北方民族传入的一种冠饰。一般以较厚的织物为之,内纳棉絮,也有用皮毛制作的。冬季戴之,可御风寒。《南齐书·五行志》载:“永明中,萧谌开博风帽后裙之制,为破后帽。”可见风帽的产生不会晚于南北朝。唐人承袭北朝遗风,也有戴风帽的习俗。其形制主要有二:一是以较厚实的质料为之,帽檐翻卷,形状与卷檐虚帽相似。这种帽子较适合于御风寒;另一是以丝绸等柔软的质料制成,只求美观,不用于御寒。清代,风帽又叫 “风兜”或“观音兜”,一般为年老者御风寒之用,有夹的,也有中实棉花或用皮的,以紫、深蓝、深青色为多,一般用黑色。

风帽

风帽

满族帽子。又称“风兜”,后又称“观音兜”,因与佛像中观音菩萨所戴相似而名之。多以缎、绸、呢、绒为质,亦有中置棉者,少数皮革为之。以黑、紫、深蓝、深青色居多,红色为高官所用。初,为外出御风寒戴用,晚清文武官员处理公务时亦戴此帽。和尚、尼姑及老妇居常也戴之。戴时,通常加罩于小帽之上。

风帽

亦称 “风兜”,后又称“观音兜”,因与佛像中观音菩萨所戴相似而名之。多以缎、绸、呢、绒为质,亦有中置棉者,少数皮革为之。以黑、紫、深蓝、深青色居多,红色为高官所用。初,为外出御风寒戴用,晚清文武大臣处理公务亦戴此帽。和尚、尼姑及老妇居常亦戴之。戴时,通常加罩于小帽之上。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8:4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