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乐舞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003 乐舞见27002中国古典舞。 020 乐舞上古称诗歌、舞蹈、音乐三者相结合的歌舞为乐或乐舞。如《周礼·春官》:“大司乐……以乐舞教国子”,其所谓“乐舞”,即指远古至周初历代相继传承、创作的《云门》、《咸池》、《韶》、《夏》、《濩》、《武》六部乐舞。其后古籍中也相沿用。如《旧唐书·音乐志》:“显庆元年正月,改破阵乐舞为神功破阵乐”。 016 乐舞音乐与舞蹈配合的活动。乐舞历史悠久,《尚书·益稷》载:“击石拊石,百兽率舞。”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的新石器时期的舞蹈陶盆,内壁画有三组五人手牵手舞蹈图案,每人身后都画有一根长尾。说明在古代原始社会中,当人们遇到高兴的事时,就会和着鼓掌或轻敲石头音节跳舞,后来发展成为乐舞。乐舞主要是指周代“六艺”教育中的乐舞。因周代乐与舞不分,故名。西周乐舞主要用于祭祀、庆典,是教育的重要内容。《礼记·内则》载:“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成童舞象学射御。二十二冠始学礼,可以衣裘锦舞大夏。”乐舞与礼、射联系最为密切,是不可分的教育内容。《礼记·乐记》说:“屈伸俯仰,缀兆舒疾,乐之文也。”宋人叶时谓: “教之以舞,所以均调其血气,而收束其筋骸;条畅其精神而涵养其心术。”清代大教育家颜元说:圣人“作乐,调人气与歌韵舞仪,畅其积郁,舒其筋骨,和其血脉,化其乖暴,缓其急燥。”(《习斋记余》)说明了乐舞的体育教育意义。乐舞依其形式与内容又分为文舞、武舞、小舞、大舞四种:文舞,手执羽毛、兽尾进行的乐舞。用于祭祀天地鬼神,宣扬帝王之文德,庆祝升平与丰收,以表达欢悦心情的教育性乐舞。武舞,手执干 (盾)、戚(斧)进行的乐舞。用以炫耀国家的武力,歌颂帝王的武功。小舞,周代未冠(20岁以下)习小舞。小舞有六种:帗舞,帗以五彩缯制之,舞帗以祭祀天地万物之神,以祓除灾害。羽舞,羽以白羽为之,形如帗,持之以舞。皇舞,以五彩羽制成帗形舞具,舞之象凤凰来仪。旄舞,执旄牛之尾以舞。干舞,执盾牌之武舞。人舞,不执舞具,以手袖为舞。大舞,周代已冠(20岁以上)者习大舞。大舞有六种:云门大卷,黄帝之乐舞,言其德如云之所出,民得以有族类。大咸,亦称咸池,尧之乐舞,言其德无所不施。大磬,舜之乐舞,言其德能继尧之道。大夏,禹之乐舞,言其德能大中国。大濩,汤之乐舞,言其德能使天下人各得其所。大武,周武王之乐舞,言其伐纣为民除害能成其武功。(大武为执干戚之武舞)。 乐舞古代音乐、舞蹈的总称。在原始社会,乐舞常和生产劳动、体育锻炼、军事训练、社会交际、宗教祭祀紧密结合,既是锻炼身体的一种形式,又是专供人们观赏的“艺术舞蹈”。安丘汉画像刻石中有一乐舞场面,画面左上方为2人对舞,两侧有乐队5人伴奏。左有3人,其中1人两臂上举,手中持球。其场面和现代艺术体操的球操类似。嘉祥出土的汉画像,其中1石刻有1人呈直腰半蹲姿势,右手正拍一球,其球大小和表演技巧亦与现代艺术体操中球操相似。由此也可见现代艺术体操与乐舞的源流关系。艺术体操的内容多种多样,其中一些基本动作,在山东出土的几十处汉画像石上均可见。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