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马克思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马克思1818-1883Makesi,Karl Marx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和领袖。出生于德国莱茵省特里尔市一个律师家庭。1835年10月进波恩大学学习法学,一年后转到柏林大学法律系,但经常研究历史、哲学。1841年大学毕业获哲学博士学位。1842年5月开始为自由主义者创办的《莱茵报》撰稿,10月任主编。1843年秋迁居巴黎,积极参加法国工人运动。1844年2月在《德法年鉴》上发表了《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标志着他最终转向了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在巴黎期间还认真研究了英国古典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空想共产主义者的著作。1844年8月,恩格斯到巴黎拜访了马克思,从此开始了两人伟大的合作。 马克思致恩格斯的信函 1848年3月马克思被比利时当局驱逐出境,4月返回德国,参加德国革命。6月创办《新莱茵报》,成为当时唯一代表无产阶级观点的报纸。德国革命失败后流亡伦敦,并长期在这里定居。1850-1852年写了《1848至1850年法兰西阶级斗争》、《路易·波拿巴的雾月18日》等著作,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必须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等重要结论。 50年代至60年代, 马克思完成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体系的创建工作。1859年撰写了《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 系统地阐述了价值理论。1867年, 发表了《资本论》第一卷,揭示了资本剥削的秘密在于占有工人的剩余价值。 50年代末开始, 欧洲各国工人运动高涨, 马克思立即投入了这场运动。1864年9月28日,国际工人协会 (即第一国际) 在伦敦成立, 马克思被选入领导机构, 并担任德国通讯书记, 同时为第一国际起草了《成立宣言》、《临时章程》等重要文件。在“国际”存在时期, 马克思积极参与了 “国际” 的各种活动, 在理论和斗争策略上与工联主义、蒲鲁东主义、巴枯宁主义等错误思潮进行了斗争, 使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巴黎公社时期, 马克思满腔热情地给予支持, 通过各种渠道与公社保持联系, 宣传公社的意义。公社失败后, 在很短的时间内写了 《法兰西内战》一书, 歌颂了巴黎公社的伟大壮举, 总结了巴黎公社的经验。1876年,第一国际在马克思的建议下宣布解散,但马克思继续关注着各国工人运动的发展。德国社会民主党准备于1875年5月与拉萨尔在哥达代表大会上合并, 并在原则上作了很大让步, 马克思抱病写了 《哥达纲领批判》 一书, 指出了德国党的错误。1879年针对“苏黎世三人团”的言论, 与恩格斯写了著名的《通告信》,予以批判。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在伦敦逝世, 被安葬在伦敦海格特公墓。 马克思1818—1883Makesi,karl Marx,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和领袖,科学共产主义理论的创始人。1818年5月5日出生于德国莱茵省特利尔城的中产阶级犹太家庭,父亲是一个具有理性主义、宗教自由主义和政治自由主义思想的律师,这使得马克思从小就受到了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和民主主义思想的熏陶。1835年,马克思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特利尔中学。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充分表现出他要为人类幸福而献身的高尚情操。1835年10月进入波恩大学法律系。一年以后,转入柏林大学法律系。这期间他系统地研究了黑格尔哲学,并加入了青年黑格尔派。1841年大学毕业时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虽然是在努力探索黑格尔以后的哲学发展方向,但仍未超出黑格尔唯心主义的水平。1842年4月马克思开始为《莱茵报》撰稿。同年10月任该报主编。1843年3月被迫辞去主编职务。同年与燕妮结婚,后移居巴黎。1844年初创办《德法年鉴》,并发表了《论犹太人问题》、《〈黑格尔哲学批判〉导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这时的马克思已经从唯心主义者转变为唯物主义者,从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他指出无产阶级是唯一能消灭剥削的阶级。认为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同年8月,马克思与恩格斯会面,彼此都发现两人在理论观点、研究方向等方面完全一致。从此,他们为世界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并肩战斗了终身。马克思与恩格斯合写的第一部著作是《神圣家族》,提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的思想。次年,两人又合著了《德意志意识形态》,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阐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运动的规律,以及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等原理,对唯物史观进行了完整的论述。1846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布鲁塞尔建立了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对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进行了批判。1847年,马克思写了《哲学的贫困》,全面批判了蒲鲁东主义。同年加入正义者同盟,并将其改组为共产主义者同盟。次年2月,马克思与恩格斯合著的科学共产主义的第一个纲领性文献《共产党宣言》发表,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848年欧洲革命期间,马克思恩格斯一起回到德国,亲自参加并领导这场革命,在科伦创办了《新莱茵报》。革命失败后,于1849年5月被逐。1850年写了《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等重要著作,全面总结了革命的经验教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得出了无产阶级必须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结论,并阐述了不断革命的思想。1859年发表了《政治经济学批判》,为论述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基础。1864年建立国际工人协会(第一国际),同各种社会主义流派进行了坚决的斗争,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国际工人运动中的领导地位。1867年出版了《资本论》第1卷,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及发展规律,论证了资本主义的必然灭亡,社会主义的必然胜利。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爆发,马克思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公社失败后,他又写了《法兰西内战》,总结了巴黎公社的经验教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原理。在19世纪70至80年代,马克思把主要精力放在继续写作《资本论》第2、第3卷上,同时关注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哥达纲领批判》就是为了揭露和批判各国工人运动内部出现的机会主义派别而写作的。由于反动政权的迫害,马克思晚年生活贫病交加,于1883年3月14日与世长辞。 马克思1818—1883MakesiKarl Marx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领袖和导师,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生于德国莱茵省特利尔城的一个律师家庭。从小勤奋好学,善于独立思考。1835年起,先后在波恩大学和柏林大学攻读法学,广泛研究历史、哲学和艺术理论。1841年毕业,获哲学博士。1842年4月起为《莱茵报》撰稿,10月任主编。批判反动政府,维护劳苦大众的利益,开始从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转向共产主义。1843年,与燕妮·冯·威斯特华伦结婚,迁居巴黎。与工人组织和工人运动领袖建立密切联系,创办《德法年鉴》杂志,发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等文章,完成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转变。1844年8月,与恩格斯首次会见,从此并肩战斗终生。因从事革命活动,1845年初被法国政府驱逐出境,移居布鲁塞尔,进行大量理论研究工作,相继写成《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哲学的贫困》等著作,批判唯心主义和蒲鲁东主义等思潮,阐述了唯物主义史观和剩余价值论,提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推翻资本主义的历史任务,为无产阶级制定科学的世界观。在工人中传播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积极为创建无产阶级政党进行思想组织准备。1847年将正义者同盟改造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与恩格斯共同为其制定纲领,于1848年2月发表共产主义运动纲领性文件《共产党宣言》,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848年欧洲革命爆发后,返回德国,直接参加革命。创办新《莱茵报》,指导德国人民同封建专制制度的斗争,声援各国人民的革命运动。革命失败后,总结经验教训,发表《1848至1850年法兰西阶级斗争》等著作,提出必须打碎旧的国家机器、不断革命和工农联盟等重要思想。革命低潮时期,撰写文章评述国际重大政治事件,抨击各国反动政府内外政策,支持各国人民斗争,用科学社会主义武装工人运动领袖,同时以极大精力埋头于经济学研究,完成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体系,于1867年发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三、四在他逝世后整理出版。这部不朽著作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和内在矛盾,阐述了剩余价值理论,科学地论证资本主义灭亡社会主义胜利的历史必然性。60年代初,欧洲革命运动出现新高涨后,投入实际斗争。1864年创建国际工人协会,并成为它的领袖和灵魂。在国际内部,批判蒲鲁东主义、巴枯宁主义等各种机会主义思潮,清除其影响,引导工人运动沿着马克思主义轨道前进。热情支持和帮助1871年巴黎公社,给予具体指导,总结公社经验,写著《法兰西内战》一书,提出“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必须用革命暴力“摧毁”和“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的著名论断。70年代中,在德国工人运动中的两派合并时,严厉批判左派爱森纳赫派向机会主义派别拉萨尔派妥协,抱病写作了《哥达纲领批判》,阐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第一次提出共产主义划分为两个发展阶段,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经常对各国的工人运动和工人政党的建立给予巨大关怀和宝贵指示。因反动政府的迫害、贫困的物质生活、繁重的理论工作和紧张的斗争严重损害健康,1883年3月14日病逝于伦敦,安葬在海格特公墓。 马克思1818—1883Makesi国际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和领袖, 马克思主义和科学共产主义的创史人。生于普鲁士莱茵省的特里尔城的一个律师家庭。先后在波恩大学和柏林大学学习法律, 同时广泛研究哲学、历史和艺术史。马克思从青年时期开始,就向往着人类的善和幸福, 确立了一种为人类自由和幸福而献身的崇高理想,并为之奋斗和拼搏了整个一生。他投身革命后,在创立以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为核心的人类崭新的思想体系过程中, 在全面批判一切旧道德理论的同时, 广泛而深刻地阐述了许多重大的伦理道德问题,在创立马克思主义学说的过程中,也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伦理思想。这些伦理思想散见于《1844年哲学经济手稿》、《神圣家族》 (与恩格斯合著)、《德意志意识形态》(与恩格斯合著)、《资本论》等著作中。对道德的起源、本质、作用、历史命运、基本原则等问题,都作了深刻的阐述。恩格斯高度地评价了马克思的伟大一生,指出: “他不仅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而且发现了剩余价值,“发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他是“科学巨匠”,但他“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以某种方式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是他毕生的使命。 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始人。初期的哲学观点受青年黑格尔派的影响而形成。经过实际斗争,开始对黑格尔理性主义国家观发生怀疑,1844年完成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由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自己的哲学、经济学和社会主义观点第一次作了综述,表明对黑格尔的批判态度以及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对他的影响。与恩格斯合著的第一部著作《神圣家族》(1844年),批判了鲍威尔等人的思辨哲学,为新哲学的诞生奠定了理论基础。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年)和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1846年)中,批判了黑格尔以后的整个德国哲学,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哲学的贫困》(1847年)在反对蒲鲁东唯心主义哲学的同时,对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历史观作了进一步的论证。在与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1848年)中,“极其透彻鲜明地叙述了新的世界观,叙述了包括社会生活在内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叙述了辩证法这一最全面最深刻的发展学说”(《列宁全集》第21卷第30页)。《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等著作,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和总结了1848年革命的经验。《<;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1859年)对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作了周密说明。在《资本论》中,创立了辩证思维方法论的科学体系,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得到了最好的运用和检验,标志着马克思一生中两个最伟大的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最终完成。1875年写成的《哥达纲领批判》一书,对于由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渡时期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和共产主义社会分为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的理论作了经典式的阐述。参见“历史”中的“马克思”。 马克思见“美学理论”中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和“历史”中的“马克思”。 马克思见“历史”中的“马克思”。 马克思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奠基人。同恩格斯共同创立历史唯物主义,为伦理学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阐述了一系列具体道德问题,批判了各种资产阶级道德观。参见“历史”中的“马克思”。 马克思1818—1883Karl Marx科学共产主义创始人,国际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和领袖。生于普鲁士莱茵省特里尔城。先后就读于波恩大学和柏林大学,研究法学、历史与哲学。曾参加青年黑格尔派。1841年大学毕业,获哲学博士学位。1842年为《莱茵报》撰稿并任主编。开始深入社会,了解工农生活,并通过撰写评论,抨击普鲁士当局的反动统治。1843年《莱茵报》被封,迁居巴黎,同德、法工人团体建立联系。对英国经济学、法国社会主义理论及大革命史进行研究。1844年与卢格创办《德法年鉴》,发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论犹太人问题》等文章,第 一次提出无产阶级是唯能够消灭剥削制度的阶级,工人运动必须同科学世界观相结合;主张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成为唯物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同年8月,与恩格斯会见,合写《神圣家族》一书,批判历史唯心主义,阐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次年迁居布鲁塞尔,与恩格斯合写《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次提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历史任务。1846年建立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团结各国先进工人,宣传科学社会主义,批判各种冒牌社会主义。1847年参加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与恩格斯共同起草《共产党宣言》,总结无产阶级斗争经验,系统地阐述了他们的学说。参加1848年德国革命,主编《新莱茵报》,声援各国人民革命。革命失败后先到巴黎,后到伦敦定居。总结革命经验,出版《1848年至1850年法兰西阶级斗争》等著作,第 一次提出无产阶级革命必须打碎旧的国家机器的论断,阐述了无产阶级专政、工农联盟等思想。1864年9月领导建立国际工人协会(即第一国际),并成为这个组织的灵魂,为国际起草了“成立宣言”和“临时章程”,同时与国际内部的机会主义思潮进行了斗争。1867年出版《资本论》第一卷,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期间,领导国际支持法国无产阶级的斗争。撰写《法兰西内战》一书,总结公社斗争经验,发展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1875年抱病写了《哥达纲领批判》,对德国工人党纲领草案中违背巴黎公社原则的机会主义观点进行批判,指出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渡时期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并对共产主义社会发展的两个阶段及其分配原则作了说明。由于反动政府的迫害、极端贫困的生活以及十分繁重的理论和实际工作,严重地损害了健康,1883年3月病逝于伦敦。恩格斯认为“这个人的逝世,对欧洲战斗着的无产阶级来说,对历史科学来说,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参见“哲学”、“伦理学”中的“马克思”。 马克思1818—1883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和领袖,科学共产主义的创始人。生于普鲁士莱茵省特里尔城一犹太人律师家庭。1835年中学毕业后,先后在波恩大学和柏林大学学习法律,但爱好历史和哲学,尤其对黑格尔哲学研究颇深,并参加了青年黑格尔派的活动。1841年3月毕业于柏林大学。4月,以《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区别》论文,在耶拿大学哲学系获博士学位。由于普鲁士反动政府对进步学者的迫害,他决心以报刊为阵地,对旧世界进行批判。1842年4月,为《莱茵报》撰稿。10月,任该报主编。在他的努力下,《莱茵报》成了反对普鲁士封建专制制度的喉舌。1843年3月,《莱茵报》被查封。严酷的阶级斗争现实,促使他起来批判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并从研究政治,转向研究经济和社会主义。10月迁居巴黎,行前与女友燕妮·威斯特华伦结婚。在巴黎期间,他积极参加工人集会,同法、德国秘密工人团体领导人建立了联系,并从事政治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和历史的研究。1844年初与卢格(1802—1880)合办《德法年鉴》,他在该杂志上发表了《论犹太人问题》、《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等文章,阐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主张工人运动同科学理论相结合,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无情的批判”,尤其是“武器的批判”。边标志着他的世界观已从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转向共产主义。1844年8月28日,恩格斯来到巴黎会见他,从此,开始了两位巨匠的亲密合作与并肩战斗。同年,他们合写《神圣家族》,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史观。1845年1月,他因从事革命活动,被反动当局驱逐出法国,移居布鲁塞尔,写作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次年,同恩格斯合著《德意志意识形态》,首次阐明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提出了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历史任务。同年与恩格斯在布鲁塞尔建立了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和德意志工人协会,在工人中传播科学社会主义。1847年发表《哲学的贫困》,批判蒲鲁东的《贫困的哲学》。同年,应邀参加将“正义者同盟”改组为“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工作,并与恩格斯共同起草了同盟的纲领《共产党宣言》。1848年德国三月革命爆发时,他制定了《共产党在德国的要求》的策略路线,并回到科伦,主编《新莱茵报》。革命失败后,取道巴黎,定居伦敦。(1850—1852年),发表《1848至1850年法兰西阶级斗争》、《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等著作,总结了1848年欧洲革命的经验教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在伦敦期间,马克思除为美国《纽约每日论坛报》写了500多篇评述当时国际重大政治事件的文章外,还完成了 《资本论》第一、二、三卷的文稿,并于1867年亲自校订出版了第一卷,从而为世界无产阶级提供了一部科学社会主义的百科全书。1864年9月,参加建立第一国际,并在国际内外开展了同蒲鲁东派、工联派、巴枯宁派、拉萨尔派的斗争,为马克思主义在国际工人运动中占据主导地位奠定了基础。他热情支持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及时写下《法兰西内战》,总结公社的经验,捍卫公社的原则,进一步发展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晚年的马克思仍同恩格斯一起,对欧美各国尤其是德国工人运动内部的机会主义派别进行了不调和的斗争。由于反动政府的长期迫害,贫困的生活,繁重的工作,严重地损害了他的健康,1883年3月14日午后,不幸病逝在写字台前。恩格斯主持了他的葬礼。他的遗体被安放在伦敦海格特公墓,同夫人燕妮合墓。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英勇顽强地奋斗了一生,他也是一位“科学巨匠”,他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尤其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他的革命精神和不朽著作,是人类的宝贵财富。 马克思1818—1883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和领袖。生于德国莱茵省特里尔城一个律师家庭。1835年入波恩大学读法律,次年转入柏林大学,但把主要精力放在研究历史和哲学上,并在柏林参加过倾向革命的青年黑格尔派的活动。1841年通过博士论文《德谟克里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获哲学博士学位。这篇博士论文反映的立场和世界观还是唯心主义的。随后投身于政治斗争,1842年4月起为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的机关报 《莱茵报》撰稿,于同年10月任该报主编。因猛烈抨击菁鲁士反动政府的政策,导致该报于1843年春被查封。正是在 《莱茵报》 工作时期,开始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转变时期。1843年10月迁居巴黎,逐步同德国和法国的秘密工作团体的领导人建立了联系,并经常参加产业工人和手工业者的集会。1844年初和卢格共同创办 《德法年鉴》杂志,在该杂志上发表了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和 《论犹太问题》两篇论文及几封信,提出把革命理论和革命实践结合起来,“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 但是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同时主张 “对一切现存制度进行无情地批判”,尤其是“武器的批判”。进而明确指出无产阶级是惟一能够消灭剥削制度的阶级。这些文章表明马克思已彻底地从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转向共产主义了。1844年8月底在巴黎和恩格斯相会,从此,他们互相建立的关系 “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共同为世界无产阶级的事业奋斗终身。这次两人会见的第一个成果是他们合著《神圣家族》。该书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主义哲学,为创立现代唯物主义准备了条件。1845年因从事革命活动,被逐出法国,迁居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在这里,写出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这个提纲被恩格斯誉为 “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文件”。接着和恩格斯合写 《德意志意识形态》,进一步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主义,揭露了 “真正社会主义” 的反动面目,指出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并阐明了唯物史观的一些基本原理及科学共产主义新理论。1846年和恩格斯共同建立了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次年他们加入共产主义者同盟和领导该同盟,并受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委托起草同盟纲领,这就是1848年2月发表的 《共产党宣言》。《宣言》 系统而严密地阐述了科学共产主义伟大学说,成为世界无产阶级运动的指南,并标志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848—1849年欧洲革命期间,和恩格斯一起回到德国参加和领导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并创办《新莱茵报》,声援各国人民的反对反动势力的斗争。革命失败后,被迫离开德国,定居英国伦敦。在这里,重建共产主义者同盟地方组织和中央委员会。1850—1852年,为总结这次革命经验,先后写了 《1848年至1850年法兰西阶级斗争》 和 《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等重要著作,进一步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等重要学说。此后,根据早年以来就一直研究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及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考察和探索,紧张地从事《资本论》写作,并于1859年发表 《政治经济学批判》,1867年出版 《资本论》第一卷 (第二、三卷在他逝世后由恩格斯整理出版; 第四卷在恩格斯逝世后出版)。这部巨著运用新世界观观察和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石——剩余价值理论,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奥秘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论证了资本主义灭亡和社会主义胜利的客观必然性,使社会主义理论建立在其科学的基础上。1864年,在伦敦建立了国际工人协会,即第一国际,指导各国工人阶级革命斗争,批判和反对工人运动中的蒲鲁东派、巴枯宁派、工联派和拉萨尔派等这些改良主义、投降主义、无政府主义、分裂主义的机会主义路线。1871年,对巴黎工人阶级武装起义而建立起来的第一个无产阶级革命政权——巴黎公社,专门写了 《法兰西内战》一书,总结了公社的经验,进一步发展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从70年代到80年代,一方面继续写作 《资本论》 的后几卷外,同时也十分关注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1875年,为反对德国工人运动中的拉萨尔派机会主义路线,抱病写了 《哥达纲领批判》一书。其后,又和恩格斯一起对英、法、德等国工人运动中的机会主义派别进行批判和揭露。1883年3月14日,因病与世长辞,为无产阶级事业献出了毕生精力。 马克思马克思主义创始人。1818年5月5日生于德国莱茵省特里尔一个律师家庭。1830年入特里尔中学,1835年入波恩大学,一年后转入柏林大学。1841年4月获哲学博士学位。1842年10月出任《莱茵报》主编。1842~1843年在《莱茵报》工作。1843年6月与燕妮结婚。1843年10月迁居巴黎。1844年8月在巴黎初晤恩格斯。1844年2月出任《德法年鉴》主编。1845年2月迁居布鲁塞尔。1846年与恩格斯建立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和德意志工人协会。1847年1月加入正义者同盟,帮助正义者同盟改组为共产主义者同盟,并为同盟起草纲领,即写成出版于1848年2月的《共产党宣言》。1848年3月被逐出比利时,来到巴黎。欧洲1848年革命期间,与恩格斯返回德国参加革命,1848年4月与恩格斯在科伦创办《新莱茵报》,指导革命。1849年被驱逐,先至巴黎。1849年8月定居伦敦。1864年9月参加国际工人协会(第一国际),被选为总委员会委员兼德国通讯书记。1867年9月发表《资本论》第1卷。1871年3月18日巴黎公社成立,得到马克思的积极支持。70~80年代,致力于《资本论》2、3卷的写作并与恩格斯一起指导各国工人运动的开展,同各种错误路线和思潮作斗争。1871年5月写成《法兰西内战》。1875年5月写成《哥达纲领批判》。1877年修改《资本论》第2卷。1883年3月14日病逝于伦敦。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