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骈文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256 骈文

魏晋以来产生的一种与散文相对的新文体,又称骈俪文。南北朝是骈文的全盛时期。它是从中国古代文章中的对偶这种修辞手法演变而来的。主要特点是语句为骈偶和“四六”,语音平仄相对,尤多用典和讲求藻饰。唐宋以后,古文复起,但骈文直至清末,仍在流行。

骈文pianwen

文体名,又称骈俪文。与散文相对而言。脱胎于汉赋,形成于魏晋,到南北朝为全盛时期。隋唐以后渐趋衰落,但直至清末,仍有流行。主要特点是要求通篇文章句法结构相互对称,词语对偶。又多用四六句,故有“骈四俪六”之称。在语音上讲究运用平仄,音律和谐。修辞上注重藻饰和用典。总体而言骈文多注重形式技巧的美。“骈文”或“骈俪文”的名称出现较晚。清代李兆洛《骈体文钞序》说:“自秦迄隋,其体递变,而文无异名;自唐以来,始有‘古文’之目,而目六朝之文为‘骈俪’,而为其学者,亦自以为与古文殊路。”

骈文

一种特有的文体。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并广泛流行,它代替了先秦两汉的散文,而成为文学的正宗。但作为一种新兴的文体,在当时对它还没有一个正式的固定的称呼。“骈文”、“骈俪文”的名称出现较晚,清李兆洛《骈体文钞序》中说:“自唐以来,始有 ‘古文’ 之目,而目六朝之文为 ‘骈俪’,而为其学者,亦自以为与古文殊路。”认为“骈文”的名称是唐代以后才有的。骈文的特点有四:第一,文章主要由骈俪句组成。两匹马成并驾谓之 “骈”,夫妻成双叫作“俪”,“骈俪”,即对仗。上、下联之间的字数、语句结构和词性都是互相对称、互相配对的,不用或很少用散句。第二,骈俪句用四字句和六字句组成。《文心雕龙·章句篇》中说: “笔句无常,而字有条数,四字密而不促,六字格而非缓,或变之以三、五,盖应变之权节也。”就是说,骈文一般以四字、六字句为主体,间或也用三字句或五字句,但那只是为调和一下音节偶然插用罢了。因此,齐梁以后又称骈文为 “四六文”。第三,讲究平仄和用韵。凡用骈文写的赋、箴、铭、赞、须、诔等,一般都是用韵的,其他体裁一般不用韵,其平仄要求同“律诗”中格律大致相同,即要求一句之中平仄交替。上下联中平仄相反。第四,注重辞藻和用典。骈文有其弊病,就是作者多拘泥形式,一味追求文辞华美,而忽略思想内容的表达。但它可以节省文字,使语言简洁精炼,具有音节美和对称美。所以,其优秀之作,如李密的《陈情表》、沈约的《谢灵运传论》、庾信的《哀江南赋序》、吴昀的《与顾章书》、刘勰的《文心雕龙》、陆机的 《文赋》 等,都广为后人传诵。

骈文

文体。又称“骈俪文”。起源于汉魏,至南北朝全盛而为正宗。全篇句式两两相对,讲究对仗和声律。

骈文

又称“骈体文”、“骈骊文”、“骈偶文”。和散文相对,要求词句整齐对偶,重视声韵和谐和词藻华丽的一种文体。萌生于汉末,形成于魏晋,盛行于六朝。全篇以双句(即骊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和声律。其中以四字、六字句一体尤为突出,又称“骈四骊六”。初期骈文,不讲平仄,对仗也不求工整,还常在骈偶中杂入一些散句。齐梁以后,随着声律说的兴起,与诗赋律化潮流相影响,逐渐走向形式主义,妨害思想内容的表达,成为文章的桎梏。因为骈文的表达方式多用对偶、平仄、典故、藻饰,故文章的文句对称整齐、节奏和谐、易引发联想、色彩感较强,对唐宋以后的文学语言,特别是律诗、律赋的发展有一定影响。代表作家有徐陵、庾信。中唐“古文运动”以后,稍告衰落。唐李商隐有《四六甲乙集》。清末王闿运是骈文的最后一个作家。

骈文

文体名。许慎《说文解字》:“骈,驾二马也。”骈文以俪句、偶句为主,两两相对,注重声调和谐,要求平仄相对。刘勰《文心雕龙·章句》:“四字密而不促,六字格而非缓;或变之以三五,盖应机之权节也。”其源头始于汉魏,及至南北朝,流于卑靡。韩柳首倡古文运动,意在打破骈文独占文坛之局面。后人遂以骈文之名与散文对举。

骈文

又称骈俪文。一种特别注重形式美的文体名。起源于汉魏,盛行于南北朝。本文是对偶文,从古代文章中的排比对偶的修辞手法演变而来。全篇以双句 (又称俪句、偶句) 为主,讲究对仗和句子字数的渐趋骈四俪六,声律上要求平仄配合,并重视词藻的华丽。因重在形式技巧,虽运用得当,也能增强文章的艺术性,但往往束缚内容。骈文中有以四字六字相间定句的一体,称为骈四俪六,又称 “四六文”。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0/19 20:3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