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龚贤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460 龚贤1618—1689又名岂贤,字半千、野遗,号半亩,晚号柴丈人。明末清初画家。昆山(今属江苏)人。明亡,寓居金陵(今南京)清凉山,修筑半亩园,尝自写小照,作扫叶僧,所居因名“扫叶楼”。工诗文书画,行草雄奇奔放,仍不失法度。山水画用墨取法董源、巨然、吴镇诸家,重写生,墨色浓重,沈雄深厚,皴擦每至十余次,层层积染,别具一格,谓之“积墨法”。所著《画诀》言近旨远,极便初学。与樊圻、高岑、邹喆、吴宏、叶欣、谢孙、胡慥,画派虽不同,惟以同处金陵,故有“金陵八家”之名,半千为首。存世作品有《千岩万壑图》(藏南京博物院)、《中峰藏翠图》(藏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等。还著有《香草堂集》等。 龚贤1619—1689Gongxian清初画家。字半千,又字野遗,号柴丈人,江苏昆山人。早年逢明末战乱,在外飘泊流离,晚年隐居南京清凉山,卖画课徒,生活清苦。善画山水,师法董源、二米、吴镇,但注重写生,从大自然吸取营养。山水大都取材于南京一带风光,着意表现丰饶明丽的湖光山色。尤善用墨,继承和发展了宋人的“积墨法”,山石是一次勾出轮廓,然后积染、皴擦,而且先干后湿,轮廓线与皴染浑为一体,层次又很分明,显得雄浑厚重。树木也是用层层烘染的墨法,强调明暗层次,使山林景色富有深远和光照感。用笔苍劲古拙,如“铁干银钩”。后人把他与樊圻、高岑、邹喆等合称“金陵八家”。其传世作品《夏山过雨图》描绘夏日雨霁山林的景色,体现了典型的积墨画法,表现出江南山水的浑厚苍秀与丰饶明丽。其传世作品还有《木叶丹黄图》、《山水图册》等。 木叶丹黄图 龚贤 龚贤1599—1689清长寿画家。字半千,又字野遗,号半亩、柴丈人。江苏昆山人。曾寓扬州、海安等地,后定居金陵(今南京),是金陵画坛能诗善书的画家。其山水画,一变古法,浓墨湿笔,堆积重染,主张“气宜浑厚,色宜苍秀”。反对模仿古人画风,广采博取,突破藩蓠,自成一家,号称“金陵八家”之首。传世作品《夏山过雨图》为其代表作,描绘了夏日雨霁山林景色,近景坡石,丛林,远景山峦重叠,墨线锐利,干墨皴擦,运用积墨画法,墨色滋润丰富,表现出江南山水的浑厚苍秀与丰饶明丽、湿润多雨的山林景色。此外还有表现深秋景象的《木叶丹黄图》(纸本水墨,藏上海博物馆)、《平元小景》(纸本水墨册页)等传世。著有《画诀》、《香草堂集》等。享年91岁。 龚贤清代画家。1618年生,1689年去世。昆山(今属江苏)人。工画山水,与樊圻等人合称“金陵八家”。1664年作《墨笔山水》。1671年作《绿柳新蒲团》轴。1681年作《高处茅亭图》轴。1680~1682年作《溪山无尽图》12帧通册(27.4cm×725cm)。1684年作《松林书屋图》轴(271.2cm×128.3cm)、《春泉图》轴。1685年作《木叶丹黄图》轴(99.5cm×64.8cm)。1687年作《野水茅村图》轴。《简笔山水图》轴(74.2cm×41.2cm)。《山家黄叶图》轴(227.4cm×82.2cm)。《湖滨草阁图》轴(218cm×82.8cm)。《金陵八家山水图》册之一(15cm×19cm)。《夏山过雨图》轴(57.6cm×41.9cm)。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