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一) 历史追溯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一) 历史追溯

早在7000年前,太湖流域就出现了原始农业生产。秦汉时期,徐淮一带便成为重要的农业区域。江苏的小城镇是以反映中原文化的徐州和代表吴文化的苏州这两个中心为起点,逐步发展起来的。秦汉时期,中国北方生产水平高于南方,城镇分布也因之呈现地域差异。汉代江苏境内设59个县,其中淮北37个,江南14个,江淮之间8个。汉末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大乱,徐州受战乱破坏而衰落。全省人口密度由西汉时的32人/平方公里下降为7—12人/平方公里。北方人口大量南迁,江南得以发展。隋唐以后,全国统一,生产力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大运河贯通南北,促进了南北物资交流,漕运业和沿海制盐业兴起,江苏的经济、文化也得到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江苏境内的小城镇也逐步兴盛起来,特别是沿运河一线的城镇较为繁华。唐末至五代十国,军阀混战,江淮地区又成战场。宋代以后苏北失去了交通贸易中心地位,城镇相继衰落。
明清时期,江苏走出了人口长期缓慢增长的阶段,进入人口快速增长时期。1578年省域内人口545. 6万人,1711年约为978万人,1749年为2 054.8万人,到1840年达3 992万人。到封建社会晚期,江苏省已成为人口稠密地区。大运河彻底打通,漕运盐运使运河沿线城镇再度复兴。苏南盛种棉花和蚕桑,棉纺织、丝纺织和手工业大量兴起,陶瓷、铁器、竹器、纸张、白糖、茶叶、药材、果品等商品供应量增多,商品生产规模和商品需求规模较大,商品流通范围扩展。由于商品交换兴盛,社会分工步伐加快,非农业人口增多,江南地区一批工商业市镇相继兴起。例如,在太湖流域,明正德年间,只有37个镇,到1840年前,市镇发展到150个。清代江苏境内有县城镇81个,小城镇则已呈星罗棋布之势。苏南“半里一村,三里一镇,炊烟相望,鸡犬相闻”;运河沿线则是 “三十里一小镇,六十里一大镇”。
鸦片战争以后,上海成为“万商云集”的工商业中心,上海外围的苏州、无锡、常州、南通成为民族资本投资的重点。随着近代铁路、公路和水运业的发展,苏南地区的县城镇逐渐向近代工商城镇发展。一批交通节点上的城镇和县域的中心镇、集镇规模有了较大的扩展,而一般农村集镇的规模大多较小。民国时期,江南由于处在京畿之地,小城镇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军阀混战,帝国主义侵略掠夺,农村经济凋敝,也使许多小集镇趋于萧条和衰败。尤其是苏北地区,水灾频繁,战祸连年,运河沿岸城镇日益衰落。如清江浦(今淮阴市)1761年人口曾达54万人(见 《漕运史》),而到1949年竟不足4万人。江北城镇衰落的现象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前夕,江苏南北小城镇发展拉开了差距。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4:0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