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买办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买办maiban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中替外国资本家在本国市场上服务的中间人和经纪人。亦称康白度(来自葡萄牙语Comprador)。原指葡萄牙人在印度进行经济侵略时雇用的当地人。中国早有“买办”一词,明代专指供应宫廷用品的商人, 清代兼指官宦的采购人员。鸦片战争以前, 广州的外国商行都须经由中国公行雇用官厅特许的人做管事, 办理驳运、伙食, 经营帐目和其他杂务; 广州的中国公行也雇用一些人看视进口货样,议定价格,开舱起货,并代洋商购土货。这些人通称为买办。鸦片战争以后, 公行制度撤销, 外商直接雇用中国商人代理买卖, 买办的性质遂发生变化, 他们既是独立商人, 又是外国商人所延揽、雇用的居间人或代理人。他们从外国洋行取得薪金, 或作为企业合伙人取得利润, 作为经纪人取得大量佣金和回扣, 利用外人势力自己经营商业, 在短时间里骤然致富, 并取得重要社会地位, 是旧中国反动统治的社会支柱之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旧的买办制度已逐渐不适应帝国主义扩大对华贸易的需要, 尤其不适应向内地推销产品的需要,于是它发生了多方面的转化:经理制, 原先的买办改称华经理; 高级职员制, 买办只领薪金, 取消或部分取消佣金; 洋行与华商订立经销、包销、代销合同; 经纪人制, 买办不再固定受雇于某一行。但这些变化主要在部分日、美、德企业,英、法许多老企业照旧。买办的消失始于抗日战争时期,特别是太平洋战争后欧美外商相继歇业, 日商则已不再用买办。 买办maiban也叫“康白度”(葡萄牙文com-prador的音译)。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中,替外国资本家在本国市场上服务的中间人和经理人。原指欧洲人在印度雇用的当地管家。在我国,指外国资本家在旧中国设立的商行、公司、银行等所雇用的中国经理。“买办”一词,明代专指对宫廷供应用品的商人;清初专指为居住广东商馆的外商服务的中国采买人或管事人。鸦片战争后,废止公行制度,外商乃选当地中国商人代理买卖,沿称买办;其性质既是外商的雇员,也是独立商人。以后外商为了减少买办的中间佣金,逐渐采取与中国人直接交易的方法,买办遂转化为单纯的外商雇员,称“华经理”或“中国经理”。他们代外国资本家推销商品,掠夺资源,从中获取巨利。他们依靠外国资本家生存和发展,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反动统治的社会支柱之一。 买办❶衙门里负责采购的差人。《明史·成祖本纪》永乐六年,“诏罢北京诸司不急之物及买办,以甦民困。”私宅仆役中也有专事买办之职的。《儒林外史》第二十八回:“将来我们在这里住,岂但买办橱子是用两个人,还要牵一头秃驴与那买东西的人骑着来往,更走的快。” 买办见“买办制度”。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