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三)畜产品供求变化情况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三)畜产品供求变化情况新中国成立后,畜产品产量逐年上升,1953年全省人均消费猪、牛、羊肉9.78公斤,其中猪肉9.4公斤。1958年国营商业开始经营肉、禽、蛋,并向省外调出猪肉。当年全省每人平均占有猪、牛、羊肉13.91公斤、禽蛋15个;调出省外的猪肉占总产量4%。1959年起,畜牧业生产连续下降,到1961年肉类产量降至10.38万吨,比1949年还减少29.7%;禽蛋产量由1957年的7.18万吨,降至4.93万吨,减少31.34%。当时市场供应极为紧张,实行肥猪派购,居民凭票买肉。1962年开始经济恢复,到1966年,全省肉类和禽蛋总产量,分别达到86.54万吨和7.56万吨。“文革”期间,由于畜牧业处于停滞状态,畜产品产量下降,尽管政府实行了对生猪的许多奖售政策,如“购留各半”、“斤猪斤粮”,以及生产队按生猪所产肥料计价、按月按猪只活重计价等办法,都因执行了限制家庭养猪的极“左”方针,农民不能搞家庭副业,结果是畜产品愈来愈少,到1978年,全省的猪牛羊肉总产量119.85万吨,人均仅占有11.53公斤,比1958年还少17.1%。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