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四)第四阶段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四)第四阶段1992—1995年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在邓小平同志南巡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精神指导下,兵团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于1993年初连续出台了8个深化改革的文件,包括搞活团场经济、计划体制改革、科技体制改革、师局年度经济指标考核、农牧团场人事管理、工交商建企业人事管理、重大科技成果奖励、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等。下半年,兵团又连续召开了扶贫工作会议、农牧团场工作会议、经济工作会议以及兵团党委三届十次全委扩大会议,根据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针对兵团改革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制定了深化体制改革、加快经济发展、保护职工利益的若干政策措施及兵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这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的出台,进一步搞活了农场和企业,初步转变了各级行政机构的管理职能,使企业管理体制和经营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不少企业还积极试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国有民营、租赁承包等资产经营新形式,并开始进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农牧团场进一步放宽了政策,多数团办企业取得法人地位,农业连队一定程度上有了经营自主权,职工家庭农场和庭院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确认和发展。特别是1993年底兵团召开工业、农业“两会”之后,团场职工广泛开展 “奔市场、奔小康”的大讨论,职工从中受到鼓舞,看到希望,明确了发展方向,增强了改革意识,对团场生产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四)第四阶段1978—1985年农村经济超常规发展阶段。这一时期是农村经营体制改革的起步、发展和完善阶段。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实行,打破了 “一大二公” 的平均主义和“大锅饭”,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使农业生产超常规发展,农业经济效益逐年迅速上升。全省本着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挥优势的原则,调整产业结构。❶种植业适当压缩夏粮面积,扩大棉花、油料等经济作物比例,粮、棉、油、菜全面发展。1985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适当压缩至649.3万公顷,比1978年减少145.7万公顷; 棉花、油料播种面积分别扩大到85万公顷和75万公顷,比1978年增加27.4万公顷和45万公顷。虽然压缩了粮食播种面积,但由于加强了农田管理,全省粮棉油等种植业单产和总产均有较大幅度提高。1985年全省粮食、棉花、油料的播种亩产分别为201.9千克、49.3千克和77.3千克,比1978年提高了60.4千克、35.8千克和22.8千克,提高幅度分别为42.7%、3.65倍和41.8%; 粮、棉、油总产分别比1978年增长16.5%、4.37倍和2.55倍。 (四)第四阶段1977—1989年这一阶段从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到1990年8月全国莱西会议前夕。其特点是按照中央和省委提出的越是改革开放越要从严治党的指导思想, 大力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粉碎“四人帮”后,尤其是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我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1983年12月根据《中共中央整党决定》的要求,全面开展整党工作,全省自上而下分三批进行,于1987年6月结束。整党中,广大农村基层党员学习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文件, 彻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进一步从“左”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分清是非,提高认识。与此同时,有针对性地解决了改革开放新形势下农村基层党组织中存在的新问题。整党后期还进行了组织处理。从1985年开始,福建积极探索党员教育新路子,普遍推广党员电化教育,运用现代手段,扩大教育时空,增强教育效果,很受农村基层党员的欢迎。1989年初,省委召开全省党建工作会议,提出抓基层、打基础,在全省上下形成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经济的大气候。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后又多次召开全省性的党建工作会议进行部署。到1989年底,全省共有农村基层党支部25000多个,有乡、村党员54.86万名。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