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三司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三司

分类:【传统文化】

①即三公。东汉称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司。《后汉书?胡广传》:“(胡广)与故吏陈蕃、李咸并为三司。”②唐代以御史大夫、中书、门下为三司,受理刑狱;皇太子监国,则詹事,左、右庶子为三司。③唐代中期以后,财务行政渐趋繁杂,乃选拔大臣分判户部、度支及充盐铁转运使,分别管理租赋、财政收支和盐铁专买事务。五代后唐明宗长兴元年(930)始合为一职,长官称三司使。宋代初沿此制,以盐铁、度支、户部为三司,乃全国最高财政机构,号称计省;置三司使一人,位仅次宰相,有计相之称,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罢三司使,分置盐铁、度支、户部三使。太宗淳化四年(993),罢三使,复置三司使一员。神宗改革官制,罢三司,其职权分归户、工部等,户部始掌全国财政。④明代以各省之都指挥使司、布政使司、按察使司为三司,分管兵、刑、钱粮。

①即三公。东汉时改大司马为太尉,与司徒、司空并称三司。《后汉书?顺帝纪》:“令刺史、二千石之选,归任三司。”李贤注:“三司,三公也。即太尉、司空、司徒也。”②唐太子内官司闺、司则、司馔之合称。《唐六典》卷二十六:“司闺,从六品,掌导引妃及宫人名簿,以总掌正、掌书、掌筵,知三司出纳。”③唐御史台、中书省、门下省之合称。《新唐书?百官志三》:“凡冤而无告者,三司诘之。三司,谓御史大夫、中书、门下也。”④唐代重要刑狱案件由刑部、御史台、大理寺派官会审,合称“三司推事”。其中由职位较高的刑部侍郎、御史中丞、大理少卿会审,称大三司;由职位较低的刑部郎中或员外郎、侍御史、大理司直或评事会审,称小三司。⑤唐末、五代、北宋称盐铁、户部、度支为三司,长官称三司使,掌管统筹国家财政,元丰后废。《续通志?职官四》:“三司起于唐末,五代特重其职,至宋而专掌财赋,皆以重臣领之。”《宋史?职官志二》:“三司之职,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入,朝廷不预,一归三司。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号曰计省。”⑥宋代于广州、明州、杭州置市舶司,主对外贸易,合称三司。⑦金以户部之劝农、盐铁、度支为三司,贞钓时废。⑧明代以各省之都指挥使司、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合称三司,分掌军事、民政、司法。《明史?职官志一》:“外设都、布、按三司,分隶兵刑钱谷。”⑨清初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转运使司之合称;清末布政使司、提法使司、提学使司之合称。

官署名。①北宋前期最高财政机构,号称“计省”。宋初沿五代旧制,设盐铁、度支、户部为三司,总管各地贡赋和国家财政。其长官称三司使,位次宰相,副长官为三司副使。太宗时罢三司使,另设盐铁、度支、户部三使。真宗时又罢三使,复设三司使1员,盐铁副使、度支副使、户部副使各1员。三司使以两省五品以上及知制诰、杂学士、学士充任,“掌邦国财用之大计,总盐铁、度支、户部之事,以经天下财赋,而均其出入焉” (《宋史?职官志》)。盐铁副使掌山泽之货、关市、河渠、军器之事,以供国家之用。度支副使掌国家财赋之数,每岁均其有无,制其出入,以计邦国之用。户部副使掌国家户口税赋之籍,榷酤、衣储之事,以供国家之用。神宗熙宁二年 (1069) 王安石主持变法,在三司之上特设 “制置三司条例司”,由中书门下和枢密院长官兼领,掌管新法的制订和颁布,是进行以整顿财政为中心的变法总枢纽。变法失败后并入中书省。元丰五年(1082) 始并三司于户部。户部始掌全国财政。②历代对三个官署的合称。东汉称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司。唐代以御史大夫、中书、门下为三司。金以劝农、盐铁、度支户部三科为三司。明代以各省之都指挥使司、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合称三司。清末以各省之布政使司或民政使司、按察使司或提法使司、提学使司合称三司。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9 2: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