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三国――两晋――南北朝绘画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三国――两晋――南北朝绘画分类:【传统文化】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大部分时间陷于动乱,朝代更迭频繁,政治腐败民不聊生,阶级民族矛盾尖锐,战争频繁。另外,儒学失去了原有的地位,玄学风起,佛教在中国广泛传播,这一时期成为先秦之后中国历史上又一个思想活跃的时代。当时的士人寻求各种精神寄托,或清谈玄学,或寄情山水,或企慕神仙,或恣意声色,其中一部分人则倾心艺术创作、鉴赏和品评。丰富的精神生活,放浪不羁的个性,给这一时代艺术的发展造成了有利条件。这一时期的绘画,沿袭了两汉绘画的“鉴戒”作用。据文献记载,当时的壁画和卷轴画多以古贤、忠臣、烈女为题材。另一方面,佛教为发挥“为形象以教人”的作用,大力借助绘画直观具体的感人形象,作为宣传手段,以达到使人们相信佛教之义的目的。这时期道教绘画也有一定位置,从卫协《神仙画》、史敬文《黄帝升仙图》、谢赫《安期先生图》、梁元帝萧绎《芙蓉湖醮鼎图》等作品,可知道教画已成为独立的画科。这时期的人物画“尚故事”,有些取材于文学作品,如卫协《诗?北风图》、顾恺之《木雁图》、《洛神赋》等。肖像画达到很高水平,重要画家多以肖像画而名。顾恺之注重表现人物精神,特别是眼神的描绘。南朝刘宋之际、王微、宗炳以山水诗相伴,创作独立的聊以自娱的山水画,在画史上具有特殊地位。花鸟画也初具雏形。南北朝时有以画鬼、马、蝉雀著称的画家,这是绘画飞跃发展的明显标志。在形式和手法上,东晋顾恺之继卫协之后取得了一系列划时代的成就。他将中国哲学上引人争论的形、神这一对范畴运用到绘画理论与创作上,主张画要传神,要表现神气,使中国绘画具有了高层次的美学追求。构图、用笔、着色技法不断丰富和完善。谢赫“六法”论的提出为绘画批评、绘画创作总结出一整套的艺术标准。当时著名的画家有曹不兴、卫协、顾恺之、戴逵、司马绍等。其中顾恺之对中国绘画的发展有着极深远的影响,他的道释画、故事画、肖像画均有很高造诣,同时又是中国最早的绘画理论批评家。南阳画家陆探微画人物创造出“秀骨清像”的典范,对后世影响颇大,后世常将“顾陆”相提并论。宗炳、王微在山水画上有很深造诣。此外,有顾骏之、顾景秀、刘胤祖、刘?、谢赫等一大批善画某一类题材的画家。梁代成就最高的画家是张僧繇,他创造了“张家样”的楷模,其子张善果也有重名。萧绎、萧贲、顾野王、蒋少游都是其时代画坛的高手。北齐杨子华被尊为当时的画圣,曹仲达的“曹家样”影响很大。郑法士、展子虔等是由北周入隋的画家,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一时期的壁画,保存下来的有新疆拜城克孜尔石窟4―6世纪壁画,库车库木吐喇石窟5―6世纪壁画,甘肃敦煌莫高窟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壁画,永靖炳灵寺石窟东晋十六国时西秦壁画,天水麦积山石窟北魏壁画等。这一时期的克孜尔石窟和库木吐喇石窟壁画,其风格具有龟兹文化特色和中亚佛教美术影响。这时期莫高窟36个洞窟的壁画,除少数装饰性题材外,还有佛传故事、佛本生故事、因缘故事等,艺术性最高的有第254窟《萨?那太子舍身饲虎》,第285窟《五百强盗成佛故事》,第257窟《鹿王本生》,第290窟《佛传故事》等。莫高窟早期佛教壁画,在中国汉代绘画传统的基础上,明显地受到印度、犍陀罗佛教美术的影响,而一些狩猎场景仍是汉画趣味,用笔灵活,用色厚重,西魏以后逐渐趋向文雅。墓室壁画、砖画、漆器画等遗迹近年出土渐多。吉林省集安现已发现的20多处4―7世纪时丽族王室贵族墓,均有较大规模的壁画,内容为佛教题材和女娲、四神等,主要表现部族统治阶级的豪华生活和民族习俗,反映了当地民族文化和中原文化的自然融合。艺术风格上,色彩单纯、明快,用笔熟练。甘肃嘉峪关魏晋墓出土的嵌砌于墓室墙壁上的画砖,为―砖―画式,用笔粗犷率真别有情趣。南京西善桥东晋墓出土的拼嵌在墓室两壁上的竹林七贤与荣启期模印画像砖,线条透挺,形象生动,与顾恺之的画风相似。山西大同北魏司马金龙墓出土的漆屏风画,朱底上以细线勾勒出古烈女故事,画法成熟。此外,从甘肃酒泉丁家闸西晋墓壁画、山西太原北齐娄睿墓壁画、宁夏固原北固李贤墓壁画画像砖等遗迹,皆可窥见当时绘画已达到的水平。北魏承汉厚葬之风,在以孝文帝长陵为中心的洛阳邙山一带陵区,近代不断有画像石棺被盗掘出土。洛阳早年出土的几具北魏石棺,现保存于西安、开封,画面为青龙白虎及守护神,属升仙题材。藏于洛阳古代艺术馆的一具升仙画像石棺,两壁为长卷式升仙画面,气氛欢腾,景象奇妙。现藏于美国堪萨斯城纳尔逊美术馆的《子郭巨图像》在人物及山水的刻画、描绘上均有很高水平,且与传世顾恺之的《洛神赋图》颇为相似,同时也反映了早期山水画的基本风貌。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