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三国教育制度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三国教育制度

分类:【传统文化】

魏、蜀、吴三国教育机构体系及其有关法规。三国建国之初均较重视教育,其中以魏国最为突出。曹魏学制沿袭两汉旧制,学校分中央官学与地方官学两级,魏中央设太学。曹操于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在邺城南建泮宫,以兴官学。魏文帝曹丕一即位就“扫除太学之灰炭,补旧碑之缺坏,备博士之员录,依汉甲乙以考课。”(《三国志?魏志?王肃传》)黄初五年(224年)正式恢复太学,制五经课试法,置《春秋》、《谷梁》博士,建立严格的教学和考试制度。学制以魏创立的“五经课试法”为主。即初入学者为“门人”,经两年学习后,考试通过一经者称“弟子”,成为正式太学生。考试不合格者,革除学籍,遣返原地。弟子再学习二年,考试二经,通过者可以取得“文学掌故”的资格。掌故后一年,即弟子资格的第三年,经过三经考试合格者,升为“太子舍人”。舍人满二年,考试四经合格者,成绩优秀的升为郎中。郎中学业两年,考试五经,擢高第者随才叙用。凡考二经以后未通者,依次随下一级弟子补考,能通过者,升级授职如前者,补考学业完成,量才授予一定的官职。五经课试法学制为八至十年。这是一种学校教育与文官考试任用合一的制度。它将太学分为预科和本科两阶段,而且每两年考试一次,层层筛选,对提高和保证太学教学质量很有意义。魏中央还设有崇文观,近似太学,又相当于中央的研究机构。崇文观创立于明帝青龙四年(236年),征召善文之士任职其中。魏又设有地方官学。曹操于建安八年(203年),即令郡国各修文学,县满500户置校官,选其乡之俊造而教学之。官学设有学规,违犯规章者罚。“学者不恭顺,慢师酗酒好讼,罚饮水三升。”(《艺文类聚》)“水”乃是墨水,以为“胸无点墨”者戒。魏中央设置有司徒、太常主持文教,各地设教学官。太学生最初几百人,元帝时达数千,然而学识和才能皆不如前各代。蜀国“先主定蜀,承丧乱历纪,学业衰废,乃鸠合典籍,沙汰众学。”(《三国志?许慈传》)中央立太学,设博士;在下属州都设有“典学从事”,作为主管教育的官员,总辖州之学者。主要教学《毛诗》、三礼等。吴国学校有名无实。大帝黄龙二年(230年),孙权下诏立国学,置“都讲祭酒”为主管教育的专职官员,以教诸子,但未实行。至景帝永安元年(258年)又诏立太学:“其案古置学官,立五经博士,核取应选,加以宠禄;科见吏之中及将吏子弟有志好者,各令就业。一岁课试,差其品第,加以位赏。”(《三国志?吴书?孙休传》)仅为一纸诏书粉饰门面,实际兴太学,史籍未有明文可考。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4:4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