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上清宫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上清宫分类:【传统文化】 道教著名宫观。“上清”是道教所谓“三清”(人天两界之外之三处仙境)之一,为神仙居处,故道教常用以名其宫观。重要的有三处:一在江西贵溪县上清镇东。道教创始人张陵第四代后裔张盛于西晋永嘉年间(307―312)自汉中移居龙虎山后所建,为历代天师道场和祀神之所。原名传?坛,唐代更名真仙观,宋代改名上清观,清代康熙二十六年(1687)称太上清宫,简称上清宫,后被毁,现尚有部分遗迹。二在四川青城山。始创于晋,后废,五代王衍重建,明末毁于火,现存殿宇建于清代同治年间。三在山东省崂山东南部。此宫原在崂山上,名崂山庙,传说汉代郑康成曾设帐授徒于此。宋初改建,太宗赐名上清,后被山洪冲毁。元代大德年间(1297―1307)建于今址,后代屡有增修。 道教宫观。在江西贵溪县龙虎山。相传张陵于东汉永元至永建年间,曾结庐于此炼丹。西晋永嘉年间,第四代天师张盛从汉中迁此建传?坛。唐会昌五年(845)修建道院,赐额真仙观。北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改名上清观。政和三年(1113)改名上清正一宫。元至大年间(1308―1311)改名正一万寿宫。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称太上清宫,简称上清宫。后被毁,尚存大钟及部分碑刻。各地尚有以上清命名之宫观多处,如四川有青城山上清宫等。 宋代道教宫观。位于信州贵溪(今属江西)西南龙虎山上清镇附近。为正一天师道祖庭。传说张陵曾在此炼丹修道,后四世孙张盛重回此地创立传?坛。唐武宗时修建道院,名真仙观。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召见二十四代天师张正随时,赐名上清观。徽宗政和三年(1113)改名为上清正一宫。现存福地门、午朝门、下马亭、玉门殿、东隐院等,多为清代建筑,另有元明碑刻多处,为道教胜地之一。 在贵溪县上清镇东端。该宫始建于东汉,原为张道陵修道之所,名天师草堂。汉末,第四代天师张盛自汉中迁还龙虎山,改天师草堂为传篆坛。唐会昌年间(841-846年),改名真仙观。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敕改上清观。正和三年(1118年)名上清正一宫,简称上清宫。是历代张天师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也是祀奉道教教祖太上老君之地。经唐宋元明清历代修建。现存部分为清代所建。有福地门、九曲巷、下马亭、午朝门、钟楼、龙虎仙峰、玉门殿、东隐院及元、明石刻等珍品。东隐院在上清宫院内东侧,是龙虎山上清宫的一座著名道院,创建于南宋宁宗年间(1195年-1224年)。元代初期,因该院道士张留孙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特殊礼遇,东隐院亦名声大振。现东隐院为明末清初建筑,有门屋一间,正厅三间,左右丹房各四间,后厅三间,左右耳房各一间。院墙外有“善恶分界井”和“神树将军”等古迹。 位于洛阳市老城西北8公里的邙山翠云峰上,传为老子炼丹处。亦称老君庙。唐代在此建庙,塑像,命名玄元观,后改为上清宫。现存建筑有翠云洞和洞上平台的三间九脊歇山顶老君殿,内有明清碑刻30余通。在上清宫和邙山岭上,原有中清宫和下清宫,现中清宫已无处可寻,下清宫则还在,但规模不大,紧凑幽静,附近有道士墓塔5座。历代文人骚客登临者络绎不绝,杜甫、苏东坡曾在此吟诗题句。 坐落在青城山巅之高台山。始建于晋,后几度兴废。现存殿宇建于清同治年间。雕梁画栋,宏伟壮观。大殿祀李老君像。正殿壁刻老子《道德经》5000言。宫左二井,名鸳鸯。一方一圆,泉源暗通,一浊一清,一深一浅。清人高博曾作诗赞:“盈盈双井小廊西,锡号鸳鸯费品题;地面相离刚咫尺,泉源岐出异高低。水原清静无澜起,理有雌雄莫浪迷;寄语栖真诸羽客,盈虚消息即玄机。”宫右有麻姑池,形如半月,深数尺。清澈见底,四季不竭。传为麻姑仙女浴丹处。宫前山岩刻有清黄云鹄手书“天下第五名山”、“青城第一峰”大字。宫东不远,有明末张献忠起义军驻兵的遗迹跑马坪、旗杆石等。宫后第一峰顶有呼应亭。登亭一呼,群峰皆应。极目远眺,川西平原景色饱览无遗。此处还为观日出、云海和圣灯的最佳处。 位于上清镇东,龙虎山风景名胜区主要景观之一。历代张天师进行宗教活动之所,由道教创始人张道陵第四代孙张盛于西晋永嘉年间(307―312)自汉中迁回龙虎山后所建。宋崇宁四年(1105)迁建现址,曾四度易名。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康熙帝敕为“太上清宫”并御书宫额。上清宫备受历朝皇帝重视,多次修建。极盛时拥有24殿、36院及其他建筑,占地约1800公顷,是当时规模最宏的道教建筑。今存福地门、九曲巷、下马亭、钟楼、龙虎仙峰、玉门殿、东隐院等建筑,多为明清时期修造。著名文物有悬挂于钟楼内的元代大铜钟,以及两块由虞集撰文,赵孟钍榈脑???獭</p> 一名上宫,位于崂山龙潭瀑北。原建于山上,名崂山庙,相传汉代经学家郑玄曾在此设帐授徒。宋初重修,太宗赐名上清,后毁于山洪。元大德年间,华山派道士李志明于今址另建,历代又有增修。宫观环境清幽,宫观前两株参天银杏,已近千年。宫西有迎仙、朝真二桥,桥北巨石名鳌山石,镌刻着大字“鳌山上清宫”,以及邱处机咏崂山诗词,圣水泉自鳌山石下流出。不远处有邱处机衣冠冢。宫中多奇花异卉,如已有数百龄之牡丹,薄松龄藉以创作《聊斋志异?香玉》篇。 又名上宫。位于崂山东南部,太清宫西北。宫原在山上,名崂山庙。相传东汉著名经学家郑康成曾设帐授徒于此。宋初改建,太宗赐名上清,后为山洪冲毁。元大德年间(1297―1307),华山派道士李志明重建于今址,后历代均有增修。宫观周围,群山环抱,水木清华,环境极幽。宫前银杏、牡丹均已数百年。蒲松龄曾假托此处牡丹,创作《聊斋志异?香玉》篇。元代道士邱处机居此,留有题刻,其中《青玉案》词一阕、七绝诗十首甚著名。宫前半里许有邱处机衣冠冢,旧名邱祖坟。另有迎仙、朝真二桥,竹树蔽荫,松风水响,人行其间,别有佳趣。圣水泉自鳌山石下流出,甘冽清澄,为崂山名泉之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